林尼克定理这条路,也经过许多数学家的研究。   因为林尼克本身并未在论文中,具体定出k的可容许数值。   所以,此后的数学家,在这条途径上,始终致力于k值的研究。   这么多年以来,k的可容许数值,也从首次定出的54000,到后来的2000,到目前为止的13。   不管怎么说,每一条路,都还是有数学家在走的。   每一条途径,也有它自己的思路。   但每一条途径,却又无法得到最终的答案。   而且随着研究的不断进行,后续的改进,只会越来越难。   陈舟不由得有些唏嘘。   这大概也是哥猜,为什么会慢慢的变成一条孤独的修罗之路的原因。   四条途径的梳理全部完成的时候,陈舟的草稿纸已经全部塞满。   不是一张,而是五张!   整整五张A4草稿纸,全部写的密密麻麻的。   在那条横线上方,是精华。   在另外的四张A4草稿纸上,是四条途径的精华,分别展开的内容。   陈舟看着一晚上的研究成果,还有那被替换了的笔芯。   心情还算不错。   这是一个开头,还算不错的开头。   把草稿纸整理好,陈舟再次伸了个懒腰。   “唔,已经2点多了吗?”   陈舟扭了扭脖子,站起身。   这个点的话,可以洗洗睡了。   至于杨依依,在12点左右的时候,就回自己宿舍了。   临走前,只是简单的和陈舟说了句,倒也没管陈舟一副熬夜爆肝的架势。   花了10分钟,洗了个澡,陈舟爬上床,倒头便睡着了。   此后的近半个月时间。   陈舟拥有着自己完全属于自己的节奏。   已经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以及主动学习习惯,都在督促着自律的陈舟。   而陈舟也严格的按照既定计划,有序的推进着数学和物理的双重研究。   或许,这对很多人来说,都会显得枯燥乏味。   但是,对陈舟而言。   每一天,他都收获满满。   光是看那一摞摞的草稿纸,还有那些用完,留作纪念的笔芯。   陈舟就觉得很有成就感了。   更不要说,每一天都在丰富的知识储备了。   当然,错题集上,那一页页堆积的内容,也算是另外的一种收获。   至于,整体的研究进展。   胶球这个课题的内容,理论方面,陈舟已经开始收尾。   下一步,就会结合具体的实验,开始进行研究了。   而申报了国家“万人计划”课题的哥猜,就像那还没到账的经费一样。   课题的研究,有成果,没答案。   成果就是,这么多时间,多多少少还是有些进展的。   尤其是分布结构法,陈舟修修补补的,又完善了一些。   答案嘛,离哥猜最终被证明,肯定还是有不小的一段距离。   陈舟有时候在想,不知道课题经费到账的时候,能不能给自己带来一波灵感。   当然,课题经费如果够多的话,陈舟觉得还是很有可能的。   唯一令陈舟意外的是,他的导师们,也就是阿廷教授和弗里德曼教授,似乎开始了放羊式的教学。   陈舟就是那只被放在大草坪的羊。   完全的,放任陈舟自己去吃草了。   至于最后能不能挤出来“奶”,他们也不管。   说起来,放羊式教学,陈舟在燕大的时候,也差不多是这样。   在他跟数院物院达成友好的毕业协议后,就是被放羊的。   再往前的话,大概就是小初高的体育课了。   每一位体育老师,都深谙放羊式教学的真谛。   陈舟记得以前的体育课,基本上都是跑个圈,就解散。   然后体育老师消失,直到临下课前再出现。   接着就是集合说一下,下课!   但是,就是这样的放羊式教学,却是小初高的学生们,最喜欢的课。   所以,陈舟可以说是,从小就培养了被放羊式教学的习惯。   而这习惯,良好运用到了现在。   这段时间,刘茂声和曾子固也来找过陈舟。   只不过,看着这位师弟,那堆满书桌的草稿纸。   两个人就显得很是羞愧。   就连邀请陈舟出去逛逛,顺便参加一些party啊,coffeehour啊,这些的想法,都说不出口了。   只好自己跟着女朋友,或者不跟着女朋友的,去参加party之类的活动。   除了他们,陈舟周围的宿舍的同学,也来跟陈舟混个脸熟过。   毕竟,这可是在麻省理工创造历史的数学大佬。   多多交流,认识一下,还是有必要的。   只不过,他们实在无法理解,陈舟的这种宅式学习法。   他们感觉,劳逸结合的学习。   多多参加party,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才是更好的学习方式。   所以,在不理解的情况下,他们只能自己给自己解释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当然,他们也有邀请过陈舟参加活动。   但都被陈舟礼貌的拒绝了。   毕竟,现在的陈舟,整个身心都在课题研究上。   真要说放松的话。   有每天和杨依依的餐后漫步,就足够了。   陈舟和杨依依,现在几乎也把麻省理工的校园转了个遍。   每一处,都留下了两人的身影。   自然,陈舟不去参加party之类的活动,杨依依也都一一拒绝了。   杨依依的想法也很简单。   那就是,绝不能让陈舟拉开太多。   虽然她的导师雷纳·韦斯教授,在华国香江领取了邵逸夫天文学奖后。   还受邀在香江大学,做着演讲,尚未返回麻省理工学院。   虽然雷纳·韦斯教授在离开前,给杨依依留下了一些资料。   虽然这些资料,都已经被杨依依看的差不多了。   但是,杨依依自己的主动学习能力,可是不输于陈舟的。   想想那次粒子加速器实验,陈舟因为临时前往庐州,杨依依单独做出来的数据结果。   就知道,杨依依的实力,还是十分强悍的。   所以,在陈舟的学习节奏中,杨依依也在紧跟脚步。   也因此,麻省理工的校园里,居然开始流传起了两人的故事。   只不过,这个故事和燕大校园网上的传说故事帖,就不太一样了。   这个故事,就是关于陈舟和杨依依两人,这种半封闭式的苦行僧学习的。   麻省理工的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无法接受这种方式的学习。   其实,不只是他们,就连许多教授,听闻了这件事后,也是不大理解的。   但是,这两人又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他们的导师不管的话,其他人,也就只能“腹诽”罢了。   身为故事主人公的陈舟和杨依依,则完全不在乎外界的看法。   他们稳中有进,保持着自己的学习节奏。   一如他们没有太过在乎燕大的传说故事帖,以及走到哪,都是注目的眼神一样。   陈舟和杨依依,继续沉浸在自己的学习研究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