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崇祯皇帝的微服私访(第一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真定府属于北直隶,离京师也不算远。   去年六月崇祯从陕西回京师路过真定府,还因为真定府的知府私下逼迫老百姓加粮食而砍了两个人的脑袋。   这没想到今年年初,又跑了一趟真定府。   崇祯来的倒是快,领着一千人的队伍在华北风驰电掣。   为了引起人的主意。这一千人穿的都比较普通,连皇帝都把铠甲给脱了。   京师的官员们想通知下去已经慢了半拍。   也没有人知道皇帝到底要去哪里,一时间整个北直隶的消息乱窜,简直就是鸡犬不宁。   地方官深怕皇帝出现在自己的地盘了,更怕遇到了些啥。   崇祯二年二月十七日,崇祯进入了保定府地界,越过白沟河,进入了容城地界。   容城地处北直隶腹地,这里里固安县也不过才几十里路而已。   广袤的华北平原还在冬末的寒意中沉睡,地面并没有看到新芽。   但是老百姓们已经开始在做准备,最多还有一个月,就可以开始春种。   现在南方有些地方已经开始耕种。   崇祯没有进入县城,更不会去保定城。   他去了哪里?   在宽阔的田野上自由的奔跑。   路过了不少村落,老百姓都在村口晒太阳,有的在闲聊。   村头还有被推倒的墙,上面隐约还可以看到几个字,那些都是新政的标语,现在躺在那里无人问津。   为了不惊吓到老百姓,崇祯带着二十几个人到了牛家村的村口。   他打断了前面几个人的闲聊,对一个老汉道:“这位老丈,请问大明日报报社怎么走?”   那老汉微微一怔,观这少年郎气质不凡,一看就知道是有钱人家的公子,客客气气道:“这位小官人,咱没有听说过什么大明日报报社,不能帮到您。”   崇祯心头一沉,果然啊,保定府的地界没有大明日报的影子,保定府和顺天相接,容城里固安县也就几十里路。   但这里的人却连听都没有听说。   更别说还在西边的真定府了,也更别说其他省。   大明日报也推了一个多月了,顺天府都没能出去。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各地的官员都不愿意推行大明日报。   崇祯又问道:“朝廷不是有旨意,每一个村都设立一个大明日报报社点吗?”   “从没听说过,倒是前几天有人在前面的墙上写了一些字,但后来被人推倒了,也不知道是什么。”   “对,什么大明日报,咱从没听说过,那是什么?”另一边一个年轻小伙子接过话,“和咱们有关系吗?”   崇祯又是面色和气道:“这位小哥,今年的税政已经废除人头税,按照田产来交,你们知道吗?”   这下本来坐在地上的一些人立刻站起来,围过来,那个老汉道:“小官人,你话不要乱说哦,这官府的税什么时候这么收过了,咱们怎么不知道?”   新政颁布也有半个多月了,保定府地界的老百姓居然还不知道?   这真是**蛋了。   崇祯手背上已经鼓起青筋,握住马缰绳的手都加大了力气,但面色依然和蔼:“朝廷这个月刚颁布的消息,村头的邸报没有写吗?”   即便没有大明日报,邸报总该有吧?   邸报就是古代贴在墙上的公文,一般都是朝廷下发到各地的文书,各地官府都要通知下去。   古代的中央朝廷发布政令都是通过邸报。   “咱们村里没有邸报。”   “没有邸报?”   “那朝廷的政令,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都是村头的秀才跟咱们说的,他是文化人,他说啥就是啥。”   卧槽!   这特么还了得,这大明的基层完全是被一群乡绅紧紧握在手里的。   这是要逼朕玩全国斗地主那一套么?   看来这大明日报的建设,任重道远啊!   不用想了,秀才丫的肯定和地主是有关联的,甚至很多地方的秀才就出自地主家。   这叫什么?   这叫掌握了生产资料和拦截了信息。   这就相当于把当地的村民们掌握在手里玩的。   容城的乡下是这样,其他地方呢?   肯定一个鸟样。   要知道,中国古代的城市化率连10%都不到,也就是说9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里。   相当于90%以上的人被地主、乡绅当地的读书人掌握在手里玩的。   难怪古代的皇帝代表的是大地主、乡绅,官员是皇帝治理国家的手臂,地主、乡绅就是基础。   古代的皇帝一定是要站在地主和乡绅这一边的,代表他们的利益。   而读书人大部分都是出自地主乡绅家庭,官员又何曾不是?   就说历史上的李自成,妥妥的农民出身,杀入北直隶后,攻破北京城。   一开始地主们都投降愿意跟着闯王干,可没想到转眼闯王开始血洗地主。   又一转眼,地主乡绅们立刻把闯王给卖了,这是闯王迅速崩塌的根源,没有根基。   可想而知,崇祯现在面临的是一个什么局面?   好在一大批惠泽田已经落地下去,不少农民已经翻身做主,有了自己的田地。   而崇祯现在有银子有军队。   崇祯又道:“哪位秀才,能否引我见一见?”   说着,崇祯从怀里掏出了一两银子,给了那个年轻小伙子,其他人眼睛都看直了。   小伙子乐开花,连忙道:“我知道他在哪里,他在家里读书。”   “那就劳烦这位小哥待我去一趟了。”   崇祯领着二十几个人进了村,在前面一处结冰的河流旁,有一座宅子,宅子不大不小,在牛家村装修得算是豪宅了。   “这位小官人,就是这里,这位秀才行钟,大家都叫他钟秀才。”   “好,谢谢你。”   “你们是什么人?”   门口有个大汉走出来问道。   如果不是看崇祯带的人多,语气应该会很恶劣。   “我们是顺天府来的,来拜见钟秀才。”   “你等等,我现在去跟钟秀才说。”   说完,他就进了屋子。   别以为秀才很穷。   明朝的秀才是有有待的,不用交税,可以用仆人,没有徭役,他们都是经过童试(科举的初级考试)的人。   一般到举人那个位置,不少乡绅地主都会巴结,举人熬资历后是可以做官的。   不过秀才呢?因为没有举人品级高,肯定是还要参加了乡试,通过才能成为举人。   但因为他们识字,有一定的知识,而且未来有可能靠中举人,甚至进士,所以在乡村里,地主乡绅是原因和他们结交的。   这钟秀才似乎就是个有点小钱的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