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朕一出来,你们就开酒庆祝起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御林卫两万,天雄军一万,虎贲卫两万,锦衣卫两千人。   宣化城距离北京仅三百里,如果是急行军,大概两天就可以到。   京卫的马匹都是西北的河套马,非常高大,是良种马,奔跑的速度也非常快。   自从明朝失去奴儿干都司、乌斯藏都司后,只有甘肃有一小片产马地了。   去年李自成就是在那里报道。   好在李邦华给力,京卫的马都是陪的齐全的。   这一次,崇祯依然带的全部是骑兵,可以说一大半的京卫都搬出来了。   声势非常浩大,皇帝御驾亲征,这消息如同旋风一样传播开,传到两京十三省。   朝廷对外用兵了!   朝廷真的对外用兵了!   而且皇帝离开了京师!   对于这个消息,某些地方差点就欢呼雀跃起来,某些官员差点就开酒庆祝了。   而皇帝前脚离开,平日里一直老老实实的言官们就雨后春笋一样从土里冒出来了,似乎像联合好了一样,然后发起了对内阁首辅孙承宗狂风暴雨一样的弹劾。   弹劾啥呢?   弹劾他利用手中职权,在辽东军费上做文章,故意偏袒辽东,而东江镇的军费却迟迟不给,预算打得是十分漂亮,落到实处就半根毛都见不到。   弹劾他在新政上动手脚,利用职权,在顺天府乡绅案中,故意夸大,误导皇帝,牵连无辜。   这条罪名弹劾的时候,连手稿都准备好了,哪些人是无辜的,名字全部记录在案。   还弹劾他利用内阁首辅的位置,卖官敛财,任人唯亲。   总之,一句话:就是要搞事情!   被弹劾的不仅仅是孙承宗,还有户部尚书毕自严。   弹劾罪名一:去年测量全国土地,户部收黑钱,毕自严虽然没有收,但他家人收了。   弹劾罪名二:去年整顿军田的时候,私自售卖军田,虽然他没有卖,但家人卖了。   弹劾罪名三:今年顺天府乡绅案,在统计良田的时候,利用职权做假账。   为什么这些言官敢搞事情呢?   因为明朝的制度里有一个叫做廷议。   什么是廷议,就是发生了大事,不能某一个部院单独做决定的,就六部九卿一起商议表决。   而这个时候,皇帝不在,一旦有人搞事情,把事情搞大足够大,就已经超出了某一个部院单独做决定的范围了。   于是,就会自动启动廷议的流程。   穿越者崇祯穿越过来后,基本利用拉一派打一派的手段,再新设置各个部门,把朝廷的权力切割了,且把廷议给淡化了。   一到某个大臣说要廷议,必然会被狠狠臭骂一顿。   于是,廷议被停了一年多,终于在皇帝离开京师后,成了派系斗争的武器。   这件事,崇祯知不知道?   他当然知道!   锦衣卫是喝汤的吗?   这京师里的官员每天穿什么颜色的内裤,睡了几个女人,谁需要吃药,谁一天可以来几次,锦衣卫都研究得一清二楚。   明朝的锦衣卫本身就是监督大臣和民间动向的。   而崇祯将这个部门已经全线职能化且精密化。   这帮官员这一年来被他压得都不敢冒头了,但心里其实都憋足了劲,尤其是中下层的官员。   中下层官员是最希望上面乱起来的,上面乱,自己才有机会啊。   崇祯离开的第二天,就收到锦衣卫的消息,京师现在看起来平静,但暴风雨已经来了。   一长条名单都在崇祯手里。   把这一年多的旧账全部翻出来了。   简直欢脱得像失去缰绳的小野马!   你问崇祯急不急?   当然不急,不仅不急,他还挺想笑,这群家伙还真是会伪装啊!   平日里一个个脸上都写着“老实”俩字,现在就跳起来了。   不急不急,再多看看,看其他地方的地方官,还有哪些要参与进来搞事情的。   文官再乱,也捅不破天,反而是提前暴露出诸多隐藏的问题。   四月二十二日,崇祯抵达宣化城。   宣府总督沈棨(qi,三声),总兵侯世禄率领宣化府大小官员、军官到外城迎接圣驾。   “吾皇圣安!”   方面十里已经全部被勘察过一遍,并且封死。   崇祯骑在马上,一身戎装,扫视一眼,道:“诸爱卿都免礼吧!”   “谢陛下!”   众人起身,看过去,看见黑压压的一片,竟然全部是装备精良的骑兵,都内心震撼。   “咱们进去再详谈!”崇祯道,“孙传庭、卢象升、张之极,你们各自整顿兵马,安营扎寨。”   “是!”   皇帝在一群锦衣卫的簇拥下,进了宣化府。   此时,八万八旗军也已经从辽东整编,黑压压的一片,向西快速挺进,目标是草原上正在修城的杨嗣昌。   整个北方,在崇祯二年的四月,战云密布。   即便是宣府外互市的商人,都闻到了战争的气息。   平常人看到一车车粮食从南边运过来,进入宣化府,囤起来。   而且,最近一段时间,宣府各个城楼的巡逻也明显更加严密。   信使在草原上飞奔,为了确保消息能传到,一般情况下都有十人组成一个小队伍送信。   他们的目的地是前面的北庭都护府,杨嗣昌所在的地方。   这半年来,杨嗣昌只干一件事:要人!   其余的全部交给马祥麟了。   为什么他只干这一件事?   因为特么的草原上最缺的就是人啊!   这里离南边的宣府和大同好几百里,皇帝要在这种地方建立军事根据地,没有人搞个锤子。   所以,这半年来,他一直都和北京方面周旋,不停的奏疏,奏疏的内容就一个:要人!   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半年的时间,硬生生从关内拉出来了八万人。   总之,就是逼着朝廷从各个地方拉人出来。   这事难度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为什么呢?   离开故土,突然跑到草原上,正常人都不愿意。   但为什么说难度也不大呢?   丫的给钱啊!   只要你来,一个月两银子,额外加一石(120斤)的粮食,来不来?   这种条件一放出去,北方那些受灾的人家,立刻双眼就发光。   杨嗣昌在草原上搞三城围点的战术。   什么是三城围点?   就是建立三座城寨,组成一个三角形,相互形成掎角之势,相互配合。   此后的北庭都护府主城就在三角形的正中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