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昭士意志力已经彻底崩溃了:“是兄长陈昭奇让草民这样做的!” 终于上了正轨,崇祯继续问道:“目的是什么?” “草民不知,草民只是在京师开酒楼,草民只是按照兄长的意思去做。” “你兄长现在何处?” “在台州府临海县。” 崇祯双瞳微微缩了一下,这下就说得通了。 原来是江南的手伸过来了。 崇祯转身问路迈道:“那个陈昭奇你知道多少?” “陛下恕罪,臣不知。” “朕再问你,今年会试,拿了钱的人有哪些?” “陛下,此时牵连甚广,您真的要查的话,恐怕会引起人心动荡。” “你没资格在这里跟朕卖关子谈条件,说出来,朕保你家人活着,不然他们都得死,你路家在宜兴县(无锡)也算是大家族了。” 路迈一瞬间万念俱灰,他本来还打算故意拖延几下,跟皇帝谈谈条件,但皇帝实在太强势了,也不好糊弄。 他磕了几个响头,道:“只要陛下饶了路家一命,臣都说出来。” 崇祯道:“朕给你一晚上的时间,名单写出来。” “是!” 崇祯转身道:“田尔耕,立刻去台州府临海县拿人。” “遵旨!” 说完,崇祯便悻悻离去,温体仁连忙跟在后面。 他知道大事不好了,跟着皇帝一路进了宫。 温体仁道:“陛下,庆王和肃王都已经到了京师。” “让他们先等着,安排好住的地方。” “是。” “王承恩,你去将王永光、钱元悫给朕叫来。” “是!” 回到乾清宫,崇祯坐下来喝了一杯茶,靠在椅子上,放松了一**体。 温体仁站在一边,不敢抬头看皇帝,他感受得到皇帝此时心中必然怒火中烧。 “坐吧。” “臣不敢,今年会考出了如此大的丑闻,臣身为礼部尚书,难辞其咎。” 崇祯有些疲倦地挥了挥手:“坐。” 温体仁这才坐下来。 不多时,王永光和钱元悫都来了。 “臣参见陛下。” 两人是一头雾水,眼看天已经黑了,皇帝这个时候召见他们入宫是要做什么? “今年会考的人都已经安排下去了?” 王永光道:“回禀陛下,全部都已经安排到各自的职位上。” 崇祯道:“将所有人全部召回,重新考一次。” 王永光微微一怔,道:“陛下,人全部都已经安排下去了,有的人已经上任,到了县城做知县,或者州府做推官。” “无妨,按照朕的意思,这些考中了的人,全部回来重新考一遍,这一次你们三人做主考官!” 钱元悫心头一颤,喉咙有些发干。 “遵旨!” “立刻去办!” “是!” 待钱元悫和王永光离开后,崇祯喝完茶,突然将杯子砸碎,一遍的温体仁连忙起身跪拜:“天子息怒!” 崇祯起身,神色阴沉,低声怒吼道:“腐败啊!已经烂到根里了!科举为朝廷选治国之才,现在却成了某些官员敛财之地!简直就是朝廷的奇耻大辱!那些有真才实学,被顶替下去了的考生怎么办!朕的人才怎么办!” 温体仁在一边不敢说话,他知道皇帝现在只是想发泄心中的不满。 “科考名额公开售卖!官员名额公开售卖!”崇祯直接将桌子给掀了,上面的笔墨摔了一地,朝外面怒吼道,“还有什么是他们不敢做的!” 门外的太监们纷纷跪在地上,王承恩连忙着急道:“皇爷息怒啊,别气坏了身子。” “他们都在逼问朕手中剑利否!” 崇祯深吸了一口气,重新坐回去,王承恩赶紧招呼外面的小太监们进来收拾。 科举考试是什么? 科举考试起于隋朝,兴于宋朝,它很好地限制了贵族大老爷们利用别的手段进入帝国权力中枢。 中国的科举考试,是一套在当时非常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 是寒门学子们翻身的唯一通道。 也是打破社会阶级的唯一通道。 崇祯的学校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科举肯定是必须要保住的。 即便是以后学校制度建立起来了,科举也要保住,学校是社会人才的摇篮,但科举是朝廷人才的摇篮。 只不过,八股文要做调整而已。 至于八股文牵扯的东西非常广,不是说改就能改的。 为何现在暂时改不了? 八股文主要考四书五经里的内容,四书五经是整个大明最普遍的书籍。 如果贸然废除八股文,许多寒门学子就没有其他书读了,这就直接断了他们参加科举的路。 所以八股文不能随便废,必须将印刷术发展起来,朝廷做了充足的准备,再废。 说回来,科举绝对是好制度。 但偏偏明末的官场实在过于腐败,过于混账了。 某些人眼里只有钱! 就说崇祯刚穿越过来的时候,第一天上朝撞死在大殿上的那个钱谦益,在天启年间,担任南京那边会考的主考官,便受贿帮考生徇私舞弊的事情。 他钱谦益还是大明有名的大儒,东林党的领袖人物,东林党自诩正人君子。 狗屁的正人君子! 这事要不要查? 当然要查!要严查!只要现在不牵扯到边军的,都可以严查!必须严查! 不然以后选出来的全部都是只会送钱的昏聩之人,这朝堂还怎么得了! 但是不是立刻马上查? 不是。 先将今年参加了考试的所有人全部叫回来,再考一遍,让那些人原形毕露。 靠钱买进来的名额,能将考卷答成什么样子? “温体仁。” “臣在。” “朕打算在城西北建立一所学校,学校里面开设工、农、商、数学、天文等等学科,就叫北京大学,这件事交给你去办,朕要北京大学明年年底竣工,以后每年六月六日举办科举以外的大考,为北京大学录取名额,凡是北京大学录取的名额,可以去朝廷的商社(国企)工作。” “另外,在京师设立小学,中学各自五所,小学五年,中学五年,每一年考试一次,考试通过者升学,中学考试通过了,可以进入大学。将数学、诗歌、儒家经典、工科、农学编写进去,由浅入深,这事朕说个大概,具体的你安排人来操办。” “遵旨!” “另外,北京所有的满八岁的孩子,必须进入小学接受教育,你给朕立《教育法》出来!” 可能是被这一次会考舞弊刺激到了,崇祯打算将教育改革提前,先开始以最基础的模式来在北京试行,毕竟这对大明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 “遵旨!陛下放心,这事臣一定办好!” “行了,下去吧。” “是!”温体仁正要走,又转身回来道,“陛下,端王、惠王和桂王明日也会到京师了。” 崇祯疲惫地揉了揉太阳穴道:“让他们明日来见朕。” “是。” 这三位都是万历皇帝的儿子,崇祯的亲叔叔。 都是选好了要娶蒙古公主的,当然要提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