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大明日报(第一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崇祯二年正月初十。   在北京的西城区,突然开了这么一家店:大明报社。   起初,谁也不知道这家店是做什么的。   偶尔会有人路过,朝里面瞄一眼,然后走开。   早上,太阳刚刚唤醒熟睡的北京城,将屋顶上的积雪映照得晶莹剔透。   空气干冷,路上已有行人。   从大明报社里突然走出一些约莫十来岁的孩子,他们手里拿着一厚堆纸,那些纸上面隐瞒了文字。   正上面写着:大明日报。   崇祯一身常服,在护卫们的簇拥下,站在报社前面,看着那些小孩儿抱着报纸四处分散去。   “号外!号外!殿试作假,两百人丢官被查办!礼部侍郎钱元慤入狱!天子震怒,三法司会审!”   这些小孩子的声音清脆干净,立刻给清冷的大街添了几份活力。   正在路上行走的行人、客商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来了。   他们好奇地看着小孩子手里的报纸,问道:“小哥儿,这是何物?”   “这位官人,此物名为报纸,上面刊登了朝廷最新的动向。”   那客商大吃了一惊,这报纸居然如此大胆,敢刊登朝廷的动向,不要命了吗!   “小哥儿,我提醒你一下,赶紧把这东西扔了,小心丢了小命。”   “不怕,官人,这报纸便是礼部分发的哩,官人要不要来一份?”这小孩儿人小鬼大笑道。   看到这一幕,崇祯满意点了点头。   报童肯定都是经过训练的,客户有什么问题,就按照所问的答便是。   客商大吃了一惊道:“礼部?当真?”   “千真万确,不信可以看着上面有礼部官印!”   那客商看了一眼,还真有。   “小哥儿,给我一份。”   “五文钱一份。”   “还要钱?”   “当然咯!”   “好,给你,你这小家伙,机灵得很。”   “多谢官人。”   报童给那客商来了一份,那客商便骑着马,一路专心看起来,这一看顿时大吃了一惊:殿试居然还能造假,这群人胆子也太大了!   很快,报纸越卖越多。   一个上午,报纸竟然在京师卖脱销了。   中午的时候,整个北京城都沐浴在暖洋洋的太阳中,路上行人如梭,街道两边商店琳琅满目。   崇祯在街边买了几个包子,看见许多人都在议论科考作弊案,听见有人道:“这科考都有人敢造假,实在是胆大包天了!”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当今天子不顾及朝廷颜面,竟然敢将此事公布出来!”   “是啊!自新皇登基以来,清查诸多贪官污吏,整顿朝纲,有雷霆手段,又有菩萨心肠,还是咱们老百姓的福气,就说永不加赋和废除人头税,就给咱家减轻了许多的压力,你看咱家这小子,最近都吃得胖胖的了!”   崇祯路过的时候,看见一个穿着朴实的汉子,正咧嘴笑着,笑容里有最朴实的满足。   听到这里,崇祯心头颇有成就感和自豪感。   朕这位从和谐自由世界穿越来的皇帝是干什么的,不就是要让老百姓吃饱穿暖的吗,不就是要将大明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的吗?   后世那位伟人已经用实际行动在中国证明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哪怕是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啊!   大明虽烂,但还没有到只剩星星之火的地步吧?   多少先烈前赴后继,以热血和钢筋铁骨铸造盛世。   可以说,在这个大航海时代,他崇祯继承的基本盘是最优质的,最勤劳、智慧、有担当的民族。   只是,病了,需要一位医生将毒瘤挖出来而已。   听到那个普通的汉子说的那些话,崇祯心头也是暖暖的。   这些人不会被历史记住,但他们却是历史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再往前走了一段,崇祯看见一个小男孩跟在自己父亲旁边,虎头虎脑,正在东张西望,对周围充满了好奇。   他踩着老虎鞋,穿花棉袄,手里拿着小风车,脸通红通红的,甚是可爱。   新年新气象,今年的北京城,气象不同于往年。   前些年,魏忠贤弄权,人心惶惶。   但崇祯二年年初,北京城的平头百姓都感受到了庙堂之上改革的决心,感受到了新的东西,更加感受到了深宫里那位皇帝陛下励精图治的雄心壮志。   一路往皇宫的方向走去,崇祯心头突然又想起了陕西,想起了河南。   他提醒自己切勿因为北京的繁华而骄傲,北京是帝国首都,繁华自然是应当的。   在西北和中原一带,还有许多人可能连饭都吃不上,毕竟朝廷的赈灾范围也是有限。   甚至有人在今天饿死在风雪交加的路上,里面可能还有十几岁的孩子。   所以,未来的路还很遥远。   无论如何,这是好的开头,第一年收获很多。   崇祯刚刚回到紫禁城,在乾清宫稍作歇息,就听王承恩来报,吏部尚书王永光前来求见。   “让他进来吧。”   王永光进了乾清宫,道:“微臣参见陛下。”   “坐,坐着说。”   这位皇帝喜欢让人坐着说话,大臣们也都习惯了,王永光便坐下,但脸上颇有几分焦虑之色。   “朕也正打算找你说个事。”   “请陛下示下。”   “朕打算给全国的官员在个人收入上加点东西,现在官员们的俸禄太低啦,朕听说有的为官清廉的官员,连家都养不起。”   王永光微微一怔,连忙起身,跪在地上道:“陛下圣明。”   这大明朝官员的薪资,是历朝历代以来最低的了。   大明朝贪官多,薪资低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在大明朝,当官不收钱,真的连家都养不起,更别说办事了。   就说大明一品文官,年薪87石。   什么水平?   按照粮价来折算,大概也就70两,折算成后世的钱,大约45500元的年薪,每个月3792元。   这还是一品大员,文官里最高的俸禄。   都是人,员工打工,你老板给的钱少,员工自然要从别处捞钱,这是人性。   用圣母心态去要求别人,最后就和历史上的崇祯皇帝一样吊死在歪脖子树上算了。   这里面就涉及到了税收是的火耗拦截和贪污两项了。   所以,崇祯现在要加收入,目的其实就是要动两这块。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