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扩大边境贸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战争是什么?”崇祯突然发问的,“是前线的士兵冲锋陷阵就完了么?”   “不是!”   “后勤能力不足,再英勇的将士也打不赢!”   “朕今天不想跟你们谈兵法,兵法是在打仗的时候用的,现在大明还没有打仗!”   “大明不缺英勇赴死的将士,缺的是整个国家对战争的动员体系,朕为什么办大明日报,朕为什么要办新学!”   “温体仁,你说说。”   温体仁道:“大明日报可以落到甲里,让乡下的老百姓尽快知道朝廷的诏令和政策,加强朝廷于普通老百姓之间的联系。新学一是富国,二是强军,要想打仗,肯定得有钱,和强大的军队。”   “你都说对了,但还有一个很核心的点,没有说出来。”   “请陛下明示。”   “凝聚力,朕办大明日报、兴办新学,是要增加国家的凝聚力。”崇祯做了一个抓住东西的手势,“大明缺人才吗?不缺!你温体仁对《四书五经》倒背如流,你阎鸣泰可以有各种的巧妙的办法调解军中的物资,孙阁老对整体战略规划非常在行。”   “东南富商如此多,湖广鬼才遍地,大明的民间还有没有张居正?大明的民间能不能挖掘出岳飞?”   “我华夏自古就不缺人才!”   “为何一个小小建奴就敢在朕面前狺狺狂吠!因为现在的大明,四分五裂,声音太多,地方到处在隐瞒,在抗拒,大明缺乏凝聚力!”   “没有凝聚力,战争动员体系如何能建立起来?没有凝聚力,大家各自过各自的,大明岌岌可危!”   “以目前朝廷的行政管理能力,支撑起辽东的战争,已经使出了所有的力气了。”   “如果朕将来要从辽东、宣府、大同,三处同时出兵北上,后勤体系是完全跟不上的。”   “朕知道你们心里清楚,只是不敢说出来而已!”   三人同时道:“陛下英明。”   “朕现在的新政,就是为了增加凝聚力,但凝聚力是个大概念,具体的战争动员体系,还得从军委会出。”   军委会元帅孙承宗道:“臣遵旨!”   阎鸣泰心头微微有点小激动,皇帝终于要做这一块了。   他是兵部尚书,对大明万恶的后勤感同身受。   大明有没有军事动员体系?   当然有!   实际上五军都督府,卫所的军屯,都是军事动员体系的一部分,打仗的时候,就调动地方常备部队。   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打仗不仅仅是军队的事情,打仗是全国的事情。   虽然老百姓没有直接参与进去,但老百姓的军队的后盾!   说了这么多,也该收个尾,解决眼前的问题。   毕竟建立军事动员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的,那是长远的事情,但肯定是要提前做规划的。   而眼下,要防止皇太极。   “礼部,派人出使喀喇沁部,带上朕的慰问,将今年的互市扩大一倍!”   “遵旨,陛下放心,臣来处理好这件事。”   “针对这件事,朕打算成立一个商务院,来主管边境的互市,你们三位意下如何?”   三人微微一怔,连忙道:“臣等以为可行。”   明朝真的是一个农业社会吗?   没错,的确是农业社会。   但是否意味着商业就很弱?   绝对不是的!   大航海时代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流入明朝,这不是说着玩的。   但商业发展也仅限于东南一带,也就是说,东南一带勉强算半个商业社会了,而其他地方,都还只是规规矩矩的农业社会。   这是民间的状态,而朝廷呢?   并没有对民间不同地方的情况,设置不同的部门做不同的管理。   这就导致朝廷和民间是严重脱节的。   后世地球北边的那个超级大国,不就是因为中央与民间的眼中脱节才解体的吗?   崇祯设置商务院,真的只是管边境的贸易吗?   当然不是,他真正的目的是将来商务院管理全国商业。   只是现在东南非常敏感,新政刚刚落下去,崇祯还不没有精力和东南去搞事情,东南那边的情况肯定是要放一放的。   刚好借着边境贸易这一事,把班子先搭起来,等时机成熟了,就把东南给吞进来,这何乐而不为呢?   “那你们认为,这商务院的大臣,谁来担任比较合适?”   孙承宗突然道:“臣以为,让太仆寺的侯恂来担任这个职位比较好。”   崇祯看了一眼其他两个人,阎鸣泰显然不想在这个问题上搞事情,免得给自己惹麻烦,他道:“臣也以为侯恂这个人不错,他为人沉稳持重,又有边境的经验,而且他相人非常准。”   温体仁也跟着道:“臣也以为可行。”   “好,既然你们三位都觉得侯恂可以,朕来找他谈谈。”   实际上,历史上的侯恂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看人,这家伙在明末慧眼发现了不少人才。   只是,这家伙是个东林党。   而温体仁眼中一闪即过的光,显然是另有想法了。   温体仁是没有放弃入阁的,他是很想做首辅的。   而他又不玩党争,东林党们和他的关系很一般。   他现在的想法就是朝中东林党越多越好。   为什么?   因为朋党强大之后的结果,就是威胁皇权,然后被皇权打压。   “孙爱卿,这动员体系,咱们从现在开始就要规划,朕知道有很大的难度,可以一步步来,朕不会催促你,但要给朕一个可以落地的方案计划出来。”   “遵旨。”   “温爱卿,出使喀喇沁部的人你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温体仁佯装思考片刻,道:“臣确实有一个合适的人选。”   “谁?”   “刑部郎中陈新甲。”   崇祯微微一怔,没想到温体仁推荐的是他。   这个陈新甲在历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   在正统的历史上,崇祯十五年,松锦之战明军大败,内外交困,崇祯皇帝派陈新甲秘密与建奴议和,但因为陈新甲的家奴泄露了这件事,朝廷上下舆论哗然。   崇祯皇帝把陈新甲推出去给自己背锅,说是陈新甲要议和的,于是把陈新甲给杀了。   这哥们儿跟着崇祯也是挺惨的。   陈新甲此时在哪里?   他就在宣府,做巡抚。   巡抚不是地方官,巡抚是京官,他的头衔是右佥都御史。   “臣以为,这半年多来,宣府和喀喇沁部的合作还是很顺利的,陈新甲功不可没,陛下完全可以让调任礼部,来负责以后与外部势力的外交事务。”   陈新甲这个人也的确是个人才,这一点穿越者崇祯是知道的。   这一次,陈新甲不会再背锅了。   “行,朕来拟旨。”   其实他们不知道,崇祯落的这步棋,已经开始为将来的贸易战布局了。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