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 新潜艇:艰难的抉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诊断出了病因,就可以对症下药了。找出了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也不是难事了。   李德已经胸有成竹,只不过他想听听专家的意见再作定夺。接沃尔特博士的专机在6点起飞,现在是十点,应该返航了。   用帝国元首的专机接一个科学家,足以向世人证明元首的爱才惜才,李德心里却别有一番滋味,他生怕把这些人惯出毛病来。胡贝博士那幅桀骜不驯的嘴脸又在他眼前浮现。如果沃尔特博士也像他的徒弟一样骄横,那真应了这句话:徒弟是师傅教出来的。   大家一边喝早茶一边等待。当港口悠扬的钟声敲响十一下的时候,沃尔特博士一阵风似的进来了。   博士戴着单片眼镜,穿西装打领带,胳膊上搭着风衣,看起来不像是度假,倒像是参加宴会去了。   沃尔特博士向元首敬礼,然后没有一句废话,直奔主题,滔滔不绝地讲起了研制新潜艇的过程,中间拐弯抹角地埋怨了几句,最后抬头征询元首的意见:“我的元首,您要的是XVIII型潜艇呢还是XXI型潜艇?”   XVIII型潜艇是在V8基础上,采用“沃尔特”闭合环路涡轮机的远洋潜艇,为了获得更大的航程,潜艇安装了辅助的柴/电推进系统,尽管问题多多,已经开始小规模生产。   XXI型潜艇是一种全新的电动潜艇,由于大家对此不了解,没有获得支持,目前还停留在图纸上,但是技术相对成熟,只要改用新型电池,增加电池组就可以大量生产。   “您的意见呢?”李德反问道。沃尔特博士谦恭地低下头。李德纳闷:如此有教养的人,怎么教育出了那么个混蛋徒弟呢?   李德感到身上火辣辣的,十几双期待的眼神一齐投向他,那眼神里仿佛有千斤重量,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李德深知,他今天的选择将决定帝国的命运。万一决策失误,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事小,民族的利益事大。   为了慎重期间,他并没有自己匆忙做决定,而是让大家畅所欲言,至少可以验证一下自己的决定,并且有责任可以大家承担,免得以后落埋怨。   在一阵难堪的沉默后,戈林打了头炮。他先谦虚了一阵子,声称自己长期负责空军,对海军不熟悉,然后话锋一转,挥动拳头大声指责:   “海军缺乏国家社会主义思想,潜水艇每次出海前,艇长带着船员们在法国的妓院里狂呼乱叫,仿佛到了世界未日一样。这是与德国士兵的大无畏精神格格不入的。”   李德瞄了他一眼说:“我让你具体谈谈生产那一种潜艇:用新发动机的还是用电动的。”   神气活现的戈林不见了,他又谦虚谨慎起来,望了元首一眼,喃喃道:“这个,那个,我,海军的事情我不太懂,没有发言权,还是……”他的声音越来越低,最后变成呢喃,然后什么都听不见了。   李德向约德尔扬起下巴,这个炮筒子倒是痛快,不过说的话是裤衩里放屁——跑到两岔里去了:“该死的英国人,竟然把雷达、探照灯都搬上了飞机,把飞机当成杂货铺了,着实该死。我说完了。”   李德的眼光像探照灯一样在众人身上扫视,忽然他耳朵痒痒,便用小姆指掏耳朵,眼光无意间停留到鲍曼身上,他以为让他发言,赶紧表态,说的话也是瘸子的屁股——错了扇了。   鲍曼义正词严地控诉道:“帝国海军的潜艇战之所以失败,完全是……”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元帅抗议:“请注意用词:不是失败,只是暂时处于低潮。”   “对,帝国海军的潜艇战之所以失……低潮,完全是那个爱尿床的、嚼雪茄烟的丘吉尔的功劳……罪过。”鲍曼脸上涨得通红地说,传来一阵轻笑,不知是因他说话幽默还是嘲笑他结结巴巴。李德注意到旁边的人用手悟着鼻子,显然鲍曼同时还义正词严地喷着酒气。   丽达在他耳边嘀咕了一下,鲍曼接着冒出了一句,这次说的非常流利:“但我相信,在我们元首的领导下,过不了多久,丘吉尔会被我们打得爬在地上满地找雪茄烟的。”   大家哄笑,连李德也咧了咧嘴,然后搜寻下一个发言人。轮到施佩尔了,他照例说了一大通永远正确但永远没用的大话、官话和套话,连元首都听不下去了,抬手制止。   李德的眼光投向角落里,对众人说:“我觉得很有必要听听第一线将士的意见。我们今天的决定由他们实施,所以他们最有发言权。”   李德站起身,用目光把躲藏在人背后的U108号潜艇的舒尔茨艇长勾出来了,大家转过头一齐打量着他。   面对如此众多的首长,这位海战英雄胆怯了,浑身上下像筛子一般发抖,在“我”了几声后,发出一连串的颤音:“谢谢各位首长,谢谢元首,谢谢我参加这个会,不,让我参加这个会。”   “慢慢讲,不要着急。”元首鼓励他,冉妮亚微笑着走向角落,在他跟前坐下。大概男人都天生一种在女人面前尽力表现的潜意识,他身子不抖动了,话也连贯了许多。   他动情地讲起德国潜艇刚浮出水面,英国的飞机就飞临上空投下炸弹,有时他们在一天内要沉浮近十次。那些飞机像长了眼睛一样。   舒尔茨艇长一边讲述一边盯着冉妮亚,她客串起节目主持人,娓娓引导他:“对,这些大家都清楚了,作为战斗在第一线的艇长,两种方案你倾向于那一种呢?”   舒尔茨艇长爆发了:“我们现在就需要潜艇,最好明天就要。我们还要操作简单、性能可靠的。至于那个复杂的什么发动机的……对,叫涡轮机是吧……我个人认为并不可靠。等你设计出来,制造出来,黄花菜都凉了。”   他越来越放肆,说得话让沃尔特博士无地自容:“德国科学家是吃干饭的,原先设计的鱼雷好多不爆炸。对,这个不说,但你们看看设计的什么破发动机?潜水艇屁股大的一点地方,又是涡轮机,又是电池,再加上柴油机,设计这个东西的人简直是……哎哟。”   剩下的话他咽到肚子里去了,说到后面时冉妮亚一直在旁边捅他,看他激动过头没有反应,这会狠狠地在他大腿上掐了一把。   李德咳嗽了一声,这表示该他总结了,不料突兀地响起一个声音:“我说两句。”   满场哗然与诧然,一部分人张大嘴闭起眼睛,另一部分瞪大眼睛紧闭嘴唇,所有人的表情都凝结成一句话:“你算那根葱?”鲍曼迅急地在她耳边说着什么,但立即被她拒绝了:“你不要拦我,我没醉,那来的醉话?”   这根葱是丽达,她不亢不卑地站起身,十几双眼睛冷冷地盯着她。最友善的一双来自角落里的冉妮亚;最责怪的一双是元首,他实在吃不准她要讲什么?万一她出丑,他脸上也挂不住。最恼火的一双是鲍曼,因为她让他当众丢了面子。最担心的一双来自施蒙特。他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很静,只有海军副官钢笔在纸上疾走的沙沙声,还有水龙头的滴水声。很热,戈林脱去了帝国元帅服,可一看屋里还有两位女军官,瞥了元首一眼,又无可奈何地穿上了。   丽达发着楞,他在等待元首允许;李德也发着楞,他还期待着她能够回心转意。僵局被戈林打破,他用喷洒了香水的手帕擦拭着汗,不耐烦地让她尽快讲话,讲完好吃午餐。   丽达讲述起苏联海军的教训。在苏联,海军地位次于陆军,差于空军,1935年前,优先得到满足的是陆军和空军的要求而不是海军的要求,因此,海军建设一直没有多大进展。   1935年以后,建造了大批的潜艇和小型鱼雷艇,而到1941年,苏联舰队便拥有三艘战列舰、七艘巡洋舰、五十九艘驱逐舰、二百六十九艘鱼雷艇和二百一十八艘潜艇以及大批布雷舰、扫雷舰和辅助舰。   雷德尔是个老派军官,对让女人参军议军很有意见,要不是碍于元首的脸面,他早就把她们赶出去了。丽达发言时他一直双手交叉在胸前闭目养神,这会他忽然睁开眼睛嘲弄道:“你到底想说什么呢小姐?这里可不是论文答辩会场。”   邓尼茨尽管没有雷德尔保守,也一头雾水地附合道:“是啊,战争爆发以来,苏联海军简直是聋子的耳朵——摆设。你不会是让德国海军师从苏联海军吧。”   面对海军两大巨头的诘问,丽达显得有点慌乱。冉妮亚站起来了,他把瀑布般的红发往后一甩,掷地有声地说:“不是师从苏联海军,而是以苏联海军为镜子,来发现我们的不足。孰我直言,德国海军最大的问题是资金不足,研发力量不够。”   就像一滴水溅到油锅里一样,会场里沸腾了。把头扭到一边的海军总司令雷德尔猝然把头扭回来,一脸惊异地望着冉妮亚,这是他第一次正眼看到这两个女军官,尽管他竭力想保持冷静,但他的身体出卖了他,使他不由自主地咽了一口唾液。   在如此美艳的女人面前,只要是个男人,只要他心理或生理上没有毛病,很难保持镇定的。李德注意到海军元帅的喉咙接连动弹了几下,以便把猝然分泌出的口水咽到肚子里去。   冉妮亚继续娓娓而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战胜国限制德国研发和制造武器,德国已经浪费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在短短的六年时间里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这是很不容易的。”   这会轮到戈林沾沾自喜了,因为此前作为四年计划的总负责,他自认为居功之首。   “而且,战争爆发后,德国并没有任何货币储备足以为采购提供资金,实际上就是有钱也没地方买东西。”冉妮亚坐了下来,示意丽达继续。   丽达瞟了眼雷德尔,海军元帅一脸友善的表情和洗耳恭听的态度鼓励了她,让她继续顺着自己的思路滔滔不绝:   “其实,苏联也是从三十年代初开始工业化的,而且苏联的工业化程度和国民教育都不如德国,苏联海军的装备、训练和效率也远不及德国。但是他们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发明并制造出T34坦克和火箭炮,海军能生产出那么多的舰艇,就是由于他们把重工业和国防建设放在了第一位。而相比德国……”   “你说完了吗?”李德打断了她的话。女人就是罗嗦,响鼓不用重擂,说话点到为止就行了,说多了就说不清楚了,再说下去也会得罪人的。   但是李德心里像吃了蜂蜜一般开心。大家将赞许的目光投向冉妮亚和丽达的同时,也敬佩而妒忌地望着他。打狗还得看主人,这话也可以反过来理解。   传来轻轻的酣声,李德的目光投向另一个角落,施蒙特一直躲避在那里,一会睡觉,一会眯眯糊糊。李德恍然大悟:昨晚这三个酒友又喝酒了,怪不得丽达这么激动,敢情是酒精烧的。   酣声戛然而止,贝洛把他捣醒,施蒙特一个激灵:“开饭了?”   “汉堡的老百姓正在受苦,你们还有心思喝酒?”李德喝斥起来。施蒙特把头低到离裤裆只有一毫米的距离上;鲍曼抬头望着屋顶,仿佛那里吊着个金元宝;丽达满脸绯红,让李德在气恼之余,油然而生出疼爱。   他终于闭上了咆哮的嘴:汉堡遭到轰炸,应该找英国人算账,与他们何干?何况那里落下的是成吨的炸弹,而不是一两瓶子酒。   雷德尔与刚才判若两人了,他的口气简直像请教:“两位陆军女军官,你们说了半天,还没说明你们到底支持那一种方案?”   丽达瞟了元首一眼,小声回答:“战争时间那有时间研制新发动机?等你研制出新发动机,黄花菜都凉了。”   “对,我也是这个意思。”儿媳妇拿钥匙——当家不作主的参谋长海耶兴奋起来,抢着表态,脸上笑成了一朵花。希特勒开始正眼看他。他素来对这个花花公子没有好感,这家伙只要见个美女就忘了自己姓什么。不过今天,他的表现的确不错。   两个美女玩完了,应该他出手了。希特勒一声轻咳,缓缓站起来,把大家的眼光全部吸引过来后,开始在屋子里龙行虎步。大家的脑袋像一根无形的绳子牵引着,眼睛骨碌碌在他身上打转,耳朵进入一级战备,随时聆听元首的真知灼见。   元首转向施佩尔,后者像被电击了一下,马上挺直了腰板,眼巴巴地望着元首,确切地说,盯着元首的嘴巴,他预感到从那个地方会蹦出对自己有利的内容来。   “第一:给海军追加3个亿帝国马克的军费,等国会批准后实施。鲍曼,你告诉里宾特洛甫,急事急办,不必等待月会,几天后专门召开一次国会,争取通过。   雷德尔、邓尼茨高兴得几乎跳起来了,当听到下面的内容后,海军头目们像刚打满气的皮球被戳了一针似的,一下子泄了气,瘫软在沙发里。   “第二、海军军工厂从海军剥离,全部纳入施佩尔的军工生产体系,这样一来,所有的军工生产都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了体系。当然,海军可以提出技术方面的协助,并提出自已的意见和建议。”   一阵巨大的眩晕包围了施佩尔,他现在成了第三帝国三军武器装备的总监,还分管科研和军工厂的劳动力资源,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他怎能不高兴呢?   施佩尔连声向元首致谢,他感到浑身发热,摘下了帽子,听到戈林喘着粗气奚落他:“喝口吊命汤就想还魂。作为你的前任,我得提醒你不要骄傲自满。”   “第三,成立最高统帅部装备部,我是组长,施佩尔任常务副组长。”李德听到戈林在剧烈咳嗽,他没有理会,继续往下说道:“另一个副组长是希姆莱。几大军工企业和科学家,包括沃尔特博士为成员,专门从事新产品开发和统一组织军工生产。”   听到希姆莱的名字时,大家都直起了身子——尽管他并不在场。李德满意地看到他的良苦用心当即收到效果:以后谁要是不好好干,就到集中营烧砖去。   李德睇了眼嫉妒得眼珠子发绿的戈林和把自己装扮成受气小媳妇的施佩尔,接着说:“从现在起,所有的军工厂实行三班制生产,所有的科研单位实行战时体制,科研人员一律进驻工矿企业。”   至于潜水艇,李德终于做出了抉择:放弃研制新发动机,全力制造新的电动潜艇。当然,这需要至少半年以上的时间,在此期间,将现有的潜艇装上通气管,这样,潜艇可以不必浮到水面,用露出水面的通气管循环空气,驱动柴油发动机给电池充电。   从角落里传来孤零零的拍手声,舒尔茨艇长激动地站起身来。元首像通晓一切的先知一样,忠告艇长先不要高兴的太早:与德国作战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强国,英国很快会找出对付的办法来,比如,他们会发明更小型的雷达,专门探测露出水面的通气管。而且目前通气管的防水问题还得完善。   李德紧紧盯着施佩尔,让他在欣喜之余心里一阵阵发毛:“施佩尔,我以德国人民的名义,要求你在两个月内,把现有的300艇潜艇全部安上通气管,并安装探测雷达的接受器。在六个月内生产出五十艘新式电动潜艇。”   “这不可能。”施佩尔不顾一切地喊叫起来,戈林幸灾乐祸的格格笑着,显得非常刺耳。   李德提高了声音反问道:“怎么不可能?改良生产方式,以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强化管理,像美国通用的生产流水线一样,实行分段生产、总体安装的方法,最大可能地提高生产效率。”   李德也觉得自己唐突了点,耐心地对他说:“三百艘潜水艇里平时出海的只有一百艘,你可以先把这一百艘改装好,但是两个月的期限不能更改。否则,就要受到纪律处分。”   施佩尔微微张嘴,像搁浅的鱼一样。李德不再理睬他,转向博士:“沃尔特博士,限你在一个月内完成新式电动潜水艇的设计,经费你先列个预算,然后报戈培尔总理。有问题吗?”   沃尔特博士面露难色,李德随后承诺,等待他完成任务后,奖给他一套别墅。   “如果按时完不成怎么办?”戈林乘风扬沙,故意问道。李德的语气冷得像西伯利亚的寒风:“如果完不成任务,胡贝博士就是榜样。”沃尔特博士才知道他的助手已经按玩忽职守罪被起诉。   停顿了好长时间,大家左顾右盼着站起来,李德一张口,他们赶紧重新坐到沙发上:“你们注意:通气管潜水艇改装后,不许零星地参战,我们暂且忍耐两个月,然后把上百艘潜艇一下子投入大西洋,给英国人来一次海上的基辅会战。”   元首的眼神一下子暗淡下来,喃喃自语:“到时候也许还有美国人。”   会议结束已到下午四点,也许饿过头了,大家不再感到饥饿,浑身上下感到重甸甸的。   奋斗之第三帝国章节列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