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6章那位 老人离去的消息传到京城的时候,整个内阁的人都惊呆了。 庄子固怔怔的坐在椅子上,双目失神地望着窗外的天空,嘴里更是喃喃自语着:“太突然了,怎么会这样……为什么这么快。” “是啊,怎么就这么突然呢。他身体不是好好的吗,为什么突然就走了呢。”董海宝擦着额头上的汗水,脸色微微有些苍白。 大热天,他身体又胖,乍然听到这个消息,整个人甚至都惊出了一身的冷汗。 总有种做了亏心事的样子。 “怎么就不再多等等呢?等秦帅他们回来啊。”有人也惋惜的开口,语气里有些焦躁和抱怨。也不知是抱怨宋应星,还是抱怨秦牧不回来。 “是啊,再多坚持一两年了,这好日子马上就要来了。为什么宋先生这就走了呢?” 每个人的情绪都非常的低落,因为宋应星的离去实在是太突然了。 众人都猝不及防。 明明一切都在往好的发展,这突如其来的一个消息,却让大家的情绪都冷却了下来。 不过,片刻之后,庄子固最先反应过来。 他看看几人之后,声音低沉的说到:“宋先生八十高龄,无病无灾的走,也不算什么伤心事,大家调整一下情绪,别这么哭丧着脸了。怎么准备他的后事,才是眼下要考虑的问题。” 宋应星是在来京城的火车上去的,如今火车已经到站,而老人的遗体也还未入土,正等着家人前来。 众人眼下要考虑的事情,是给老人一个什么样的规格和后事。 帝国科学院的首任院长,科研方面的第一人,根据秦牧曾经的说法,老人的地位是和内阁庄子固这些人一样的。 但庄子固等人,还有一个内阁大臣的官职可以说到。宋应星却没有这样的身份。 “请那位赐个大学士的称号吧。”许久之后,庄子固提议道。 “那位”两个字,让众人都敏感起来。 因为这个“那个”,就是指如今的大明皇帝陛下朱常淓。 这是一个相当敏感的名字。一般的情况下,众人都不会轻易提起,日常办公的时候,更是会自动忽略掉对方的存在。 自从秦牧组建大明国防军,并亲自担任了国防军军政委员会委员长,大明国防军总司令等职务之后,大明如今的政治构造,已经渐渐的脱离了原本大明朝的官僚体系。 一切采用的,都是现代的部门划分。虽然还有内阁在,但所谓的内阁,也已经与原本的那个内阁大不相同。 名义上,众人都是在皇帝朱常淓的领导下做事的。就连内阁衙门,也还是开在皇宫里的。但实际上,所有的人包括那位皇帝都非常清楚,如今的皇帝,不过就是一个虚衔罢了,是众人推出来给大明朝底下的那些百姓看的。 当然,也不是给百姓看的,因为如今连老百姓都知道那位名存实亡了。 但有些守旧的乡绅势力,一些坚定不移的保皇党,却不这么认为。 秦牧他们推着朱常淓出来,是给这些人看的。 皇帝朱常淓住在皇宫之中,根本没有任何权利。平日里出入甚至都受到限制,只能在偌大的皇宫里活动。 太监宫女也是有的,衣食住行也是有的,但想要更多……没有。 在民间百姓的心目中,那位的存在,已经淡化的几乎就要淡出大家的生活和视野了。 只有每逢大事的时候,才会有人想起还有这么一位爷住在那座皇宫里。 但大部分的百姓,都不怎么关心了。 然而话虽如此,但众人还是不能把他怎么样的,毕竟大明如今名义上还是老朱家的天下,一旦贸然取缔了那位,谁也不知道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弹。 所以,国防军从上到下,一直以来都在对朱常淓的存在进行淡化处理。 此时碰见宋运星这件事,庄子固他们想要为老人办一个风风光光的后事,想要给老人安排国葬一样的排场,却还得落在朱常淓的身上。 毕竟这个时候,国内的一些传统还是存在的,普通人土葬自然没有什么要求限制,但是如宋应星这样的人,想要享受曾经宰相等一二品大员才能享受的国葬待遇,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可想要有那样的大规格,就必须师出有名。而想要师出有名,他们就必须让那位皇帝陛下出面,给宋应星册封一个大学士的名头——最起码。 如此以来,才能让一些守旧派保皇党封建残余的势力无话可说。不然的话,落在一些有心人口中,就是所谓的不合规矩。 大明如今,四海升平,人们渐渐生活富足,确实是一件好事,但伴随着这些富足的生活,有一些残余的守旧势力,就渐渐的蠢蠢欲动起来。 这股势力,就是秦牧一直不愿意去多想去深思的守旧派保皇党。 当年兵荒马乱的时候,这些人都选择了装死,如今等到天下太平的时候,却又渐渐的起了歪心思,死灰复燃。 虽然庄子固等人都牢牢把持着内阁等重要部门,军部方面也一直都掌握在秦牧的手里,但在一些省份地区,那些以老学究乡绅大儒等为代表的士绅阶层,已经开始偷偷的冒头了。 这种封建的残余势力,在颠沛流离的战乱年代,于国无益,而在如今这种和平年代,却又想着死灰复燃,借尸还魂,很是让人头疼。 没办法,相比起已经盘恒了近两千年的残存封建势力,秦牧所领导的激进派,代表着现代社会雏形的改革势力,其实还要弱小的多。若不是因为有秦牧那旷世一样的战功压着,若不是秦牧牢牢掌控着军权,若不是大明国防军的整个崛起,到处都有秦牧的影子,让人甩都甩不掉,忽略都忽略不了的话,只怕那些残余势力跳的更加厉害。 这种内忧,一直以来都存在,只不过因为没有实力的缘故,被庄子固他们牢牢的压制着。 可随着一代代老人的离去,以及秦牧所谓的教育改革和普及计划的推动和实施,再加上每年每年的官员考核和选举,这些掌握着一定话语权的士绅阶层,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把持了大明官僚的中下层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