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修铁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几日后,蒙毅和项羽分别出兵,扫荡原孔雀王朝境内那些尚未归顺的城池势力。   这些后世的阿三,民族意识普遍不强。   这对于大秦统治来说,也算是有利有弊吧。   好处是民众相对容易被征服。   坏处也显而易见。   如果是大秦境内,中央如果改朝换代。   那么新政权基本上只需要一纸诏书,就能收复绝大多数势力。   而在孔雀王朝境内,   由于民众的民族认同感不强,对中央的认同度也不算高。   所以即使王都被攻陷,国王被俘虏。   那些残余势力都不买账。   需要各个击破。   为此,蒙毅和项羽又费了一番功夫。   这才将那些残余势力全部收服。   至此,恒河流域完全被大秦掌握,成为大秦疆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然了,扶苏对于民族征服,最看重的就是文化传播。   除了将当地的土地彻底占领,将土地上的其他势力全部铲除。   还要将大秦的文化传播过去。   让当地的居民打从心底里接受大秦文化、学**秦文化。   所以,秦语学堂还得继续开设下去。   除了教导秦语,还得传授大秦的各项文化。   以后选拔官员,除了考究办事能力之外,还得考验他们对大秦文化的掌握程度。   当然了,学习了先进的大秦文化,他们的办事能力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当然了,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还得鼓励他们多说秦语。   相信假以时日,再过个两三代,整个恒河流域境内。   所有人都会说秦语,而忘记了自己原本的语言。   如此一来,征服大业才算是真正的完成。   接连几日,扶苏和几名大臣围绕此事展开商议。   他们连续推翻了几个方案,将许多行之有效的想法结合起来,最后推出了《大秦恒河境内文化普及法》。   这项律法规定,恒河流域境内,所有年满五岁的孩童都得进入秦语学堂,学**秦的语言和文字。   从五岁一直上到十一岁,这段时间,所有上学费用都由官府承担。   称之为大秦六年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期间,学习成绩优异的孩童可以继续升学深造。   为期六年,称之为大秦中等教育。   当然了,这段时间的上学费用,大秦官府只承担七成,另外三成需要学生自费。   六年之后,学习成绩优异的,可以通过考试进入高等学府。   学时一共三年。   这段时间的上学费用,大秦官府只承担三成,其余七成需要学生自行承担。   当然了,学习期间成绩优异的,可以进入官府任职,成为一名底层的官府办事员。   表现好的,可以继续深造,学成之后正式成为官员。   这样的好处主要有两个。   其一是提高民众的识字率、文化程度,以及对大秦文化的认同感。   其二便是增加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不管什么人,通过读书,就有机会进入官府又或者是军队,成为官僚阶层。   社会阶层流动性高了,民众对生活有了盼头,就不会一天到晚想着谋反起义了。   解决这个重要问题之后,   扶苏立刻进入了下一个议程。   修路。   毕竟,现在这片土地已经是大秦自己的地盘了。   跟以前不一样了。   征服之后,不是就这么晾着就完了的。   还得对它负起作为统治者的责任。   否则,不管占领多少地盘,到最后都会丢掉的。   扶苏占领了这一块地盘,就要负起责任,让他们发展起来。   俗话说,仓廪足而知礼仪。   只有先让他们富起来,才能跟他们讲礼义廉耻。   否则,那些东西就是空中楼阁。   饭都吃不饱。   谈什么其他?   那么怎么帮助他们富起来?   首先就是要修路。   扶苏前世的家乡有句俗话:   要想富,先修路。   修路有很多好处。   首先,修路需要征召大量的民工。   征召这些民工,就需要支付他们薪水。   这就能解决极大程度地解决民众的就业问题。   除此以外,征召这些民工,还需要管吃管住。   管吃,就得采购粮食,又或者转包给经营饭店的商家。   管吃,就得跟经营客栈的人合作。   这些都是能带动经济的举措。   道路修成之后,   运输速度会有很大程度地提升。   物资、人力的流通速度会得到提高。   经济自然也就更加繁荣。   而修路除了修马路,扶苏更想修铁路。   毕竟马路的流通速度是没法跟铁路相比的。   为此,他需要了解恒河流域境内的地理环境。   半月后,扶苏从咸阳召来的专家团过来了。   扶苏立刻召集地方官员,和那些铁路专家团一起。   在恒河流域内勘查地形,为修建铁路做准备。   接下来的几个月内,扶苏和专家团跟着地方官员走遍了原孔雀王朝境内——恒河流域一带的每一片土地。   通过勘查,他们发现,这里平原居多。   地势平坦。   稍有险恶山川。   说实话,适合修建铁路的地方多得数不胜数。   这让扶苏心情大好。   他立刻组织这些专家团现场勘测,绘制地图。   又过了几个月,   扶苏和专家团回到了巴连弗邑,着手绘制地图。   半月后,一幅完成度极高的地图被他们绘制出来了。   其中一名专家指着地图介绍道:   “陛下,这里一共有二十六座城池,咱们的铁路修建计划可以分为三期。”   “继续说下去。”扶苏点点头。   “首先,我们第一期,要将这二十六座城池连接起来。第一期,以货物运输围住,如此一来,城池之间的就被串联起来了。”   “不错,首先保证货物运输,货物运输速度快了,经济流通也就有了。”   “第一期成功之后,我们就可以以第一期工程为基础,在旁边多修建一条铁路,以客车运输为主。”   “如此,人员流通也便利了,对于促进周边消费也是大有帮助的。那么第三期呢?”   “第三期,我们就可以考虑接通城池与村落了。当然了,暂时不可能每个村落都连接起来,那样的收益跟不上成本。”   “确实,第三期,我们不用给每个村落都修上铁路。我们在第一二期工程时,可以尽可能地贴近一些村落。   在第三期的时候,就将那些离铁路比较远的村落按位置分好片区,每个片区,增修一条铁路就可以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