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家中闲话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   赵福祥是摸着黑回来的。   正屋,炕头扑了一层棉花,是今儿刚买回来的新棉。   点着油灯,李氏就着豆大的光亮,低着头,认真的挑拣着棉花里面的硬核,顺便将新棉压平。   这十斤棉,李氏打算给家中的几个爷们各做一个褂子,就赶在下秋之前做好。   “咚—吧啦哗啦——”   听到门外传来的动静,李氏手一顿,赶紧放下手里的棉核,穿鞋下地,迎了出去。   刚出门,她就和门外进来的赵福祥撞了个正着。   带着一身寒气和潮气进来的赵福祥跺了跺脚,小声嘀咕,“外头冷得很,出来做甚么?”   “没事,你快回屋歇歇。”   见赵福祥没甚么事,李氏摆摆手,示意他赶紧进屋,而她则是掀开身后的草席扭身去了后橱。   不一会儿,李氏端着一堆碗筷家伙儿进了正屋。   原来她是去拿特意给赵福祥留的饭菜。   从角落里搬出一个半人大小的炕桌放在炕上,李氏将碗筷家伙儿摆好,跟着推到赵福祥跟前,“赶紧的,吃点东西垫垫。”   这话说完,李氏又将赵福祥脱下来的草鞋和衣服抱了出去,打开地面的衣柜,从里面拿了一身干净的衣物放在炕头。   赵福祥则坐在炕桌旁边,端起碗筷夹菜吃饭。   李氏给他留的饭菜丰盛,不仅有今天新买的肉馅包子,晚上煮的鱼汤,还有一小碗油滋拉,上面伴着黑乎乎的酱油,虽然凉了,油滋拉有些儿凝固,但味道却很勾人。   赵福祥许是饿的很了,也不讲究什么。   不管三七二十一,夹到什么都往嘴里塞。   直到感觉没那么饿了,他才慢慢放下速度。   同时,也有空说其他的事。   “诺,今儿剩下的银钱。”   赵福祥将怀里的钱袋子掏出来扔给坐在不远处的李氏。   李氏接过钱袋子,将上面系着的绳结打开,往下一倒——   “哗啦啦”   一枚枚闪闪亮亮的铜板绕炕滚了周围一圈。   李氏眨眨眼睛,扔掉手里的钱袋子,从腰腹取出小段麻绳,这才将铜板捡起,一个个的数出声,窜起来。   十个为一堆,百个为一节,李氏就这么数着窜着,正好窜出来一吊钱。   拖着手中沉甸甸的重量,李氏问赵福祥,“今儿,你们到底卖了多少?”   先前买了不少东西,眼下还能余下一吊银钱。   哪怕李氏心里有所准备,也被吓到了。   赵福祥边嚼边咽,“嗯,今儿带过去的鱼都卖了,带的少,后面不够卖,又涨了几分,最后算下来比之前要多出双倍。”   李氏一听,眼睛瞪大。   赫,那近千斤的鱼,居然都卖了!   “鱼汤味道好,那些儿城里人爱吃的很。”   “明儿要多备些儿,对了,还要给启翔楼额外送三百斤。”   赵福祥面上说的云淡风轻,波澜不惊,   李氏听了,心中欢喜的不行。   当家的这个意思,不就是说他们明天会卖的更多,赚更多钱吗?   “行,家里的鱼都带上,”李氏搓着手掌,点点头,“正好今儿我们又捞了不少,没晒鱼干,都在阴凉下养着。”   那些儿鱼加起来比今儿带出去的还多,真的要过千斤。   这些儿若是都卖了,银钱定会比今日还多。   “对了,家中的酱油和盐巴没了,明天还要买些回来才好。”   “嗯,家里缺甚,你说,我明天卖了鱼,都买回来。”   “粮食多买些儿。”李氏想了想,还是觉得有备无患的好。   “这是必然,”赵福祥不傻,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他们缺什么都不能缺了粮食。   “对了,还有去腥的野菜,我估摸,也是能卖钱的。”   “不只当青菜卖与他人,我估摸着,药铺也会收。”   “谁都知晓药铺最喜欢那些儿怪模怪样的野草,何况它们还能去腥。”   赵福祥琢磨着,那些儿涩巴巴的姜片都是宝贝,没道理这些儿去腥的野菜就不值钱。   退一步,真不值钱,但它还能去腥,卖与他人也不亏。   “行,明儿我都薅点,都带进城里,”李氏同意下来,“有那味道古怪的,我都装起来,问问又不花钱,若是真能卖钱,平白的咱们还能多赚些儿。”   “嗯,就这么办……”   夜晚的空寂也挡不住屋里的热闹。   不止正屋两个老辈在合计,其余三个偏屋小辈也没睡。   晚上吃饭时,李氏做主,将几人买来的零嘴吃食都分了。   三家的小辈,分得的吃食零嘴一样多。   眼下,家中几个孩子,身体耗光了晚饭,正闹腾要吃的时候。   东面偏房。   刘氏正在纳鞋垫,赵善林则坐在地上,缝补家里那只断了腿的木凳。   赵冬梅和赵冬雪姐妹两个也坐在刘氏身边,手里拿着小一号的鞋垫做工。   “咕噜噜—噜噜噜——”   赵冬雪捂着肚子,脸颊红红的看着刘氏。   今儿晚饭吃的早,小孩子又爱动爱闹的年纪,饭食消得快也饿得快。   这不,又饿了。   刘氏放下手里的鞋垫,好笑的揉了揉两个闺女的小脑袋。   穿鞋下地,走到一个多高的立柜前,打开柜门,拿出三块巴掌大的枣糕。   给了赵善林和两个孩子一人一块。   “吃吧,吃完就睡觉,明儿起早捞鱼,你们姐俩跟紧我,不能像今儿这样跑了。”   “娘,我们晓得嘞。”姐妹两乖巧的点点头。   刘氏瞧着好笑,伸手理了理两人身上有些儿褶皱的衣服。   想到什么回头,刘氏道,“当家的,明儿你在家不?”   赵善林摇头,嘴中嚼着软儒香甜的枣糕,“不晓得,不过估摸是要去城里卖鱼的,咋,有事?”   刘氏点头,指了指立柜,“毛头在私塾,日子苦的很,想吃甚么都不方便。”   “当家的,明儿你跟爹一道去城里,看一眼咱家毛头,顺便把那些儿枣糕和干枣给毛头带去。”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刘氏的大儿子毛头去城中的私塾读书,一去就是小半年,刘氏寻常又去不得城里,自然想的很。   这不,李氏做主分下来的这些儿吃食零嘴,刘氏就想给儿子填补填补。   刘氏的话也让赵善林心软,他们就这么一个儿子,还因为读书常年不在家,也不知过得好不好,是高了还是瘦了。   “行,明儿我和爹说一声,看看咱家毛头。”   顺道也看看小四赵善行,叔侄一块读书,倒省了一些儿麻烦。   刘氏咧嘴笑开了花,得了准话她开始忙乎起来,“当家的,还有我给毛头纳的几双布鞋,换洗的衣服,买笔墨纸砚的银钱,你都给他带过去。”   “行,你准备准备,明儿一早我都带走。”   夫妻两人因为自家儿子,情绪外泄,谁也没顾得上坐在炕头的两个闺女。   赵冬雪低头,拉了拉她姐赵冬梅的小手,嘴巴抿的死死的,心里更是难过得很。   明儿个这些儿好吃的都要给大哥送去。   她们姐俩都吃不到了。   赵冬梅偷偷的将自己吃剩下的一半枣糕塞到赵冬雪手里。   “嘘,快吃。”   “姐,娘偏心。”赵冬雪声音低低的。   “那是大哥,娘喜欢大哥,三丫,快吃。”   “大姐,你不难受?”   “不难受,你快吃,不然娘来了,你就吃不到了。”   赵冬梅比赵冬雪大三岁,懂的东西多,知道她们终究要嫁人,娘只能依靠大哥,所以对大哥好,是应该的。   是吧。   赵冬梅叹了口气,没和三丫说实话,她其实也有些儿难受。   ………   “二丫,五丫,石头,你们乖乖坐好,”袁氏揉着脑袋,按平均分配原则,将这些儿枣糕和干枣一个一个的分了下来。   三人乖乖坐着,眼下谁都没有作妖。   分完,袁氏又道,“这些儿东西,我分完了,你们想怎么吃,随你们自己,不过,吃完了,别来闹我。”   “嗯嗯嗯”   三人疯狂点头。   在袁氏大手一挥之后,三人开始了各自的处理办法。   赵玉年纪最大,脑瓜灵活,她深知细水长流的道理,将分到自己手里的枣糕和干枣都包好,放进了自己的小木箱里。   小木箱是赵善川给她打的,三个孩子一人一个,平日里,小木箱里面放的都是自己认为是宝贝的东西。   就比如赵玉,她的小木箱里都是各种吃食,都是之前袁氏或者赵善川买的,她吃不完,就放进了小木箱里。   小心翼翼的将东西装进去,赵玉像一只囤食的小仓鼠,再一次确认自己的宝贝都在,才放心的上锁离开。   五丫和石头年纪小,分到了就直接开吃。   赵玉回来的时候,这俩小人正吃的满嘴都是。   她娘袁氏就在一旁看着,却什么都没说。   赵玉嫌弃的“咦”了一声,小心的擦着两人的嘴巴。   三人相亲相爱的一幕,让袁氏看着可乐,心说之前还闹得不可开胶,眼下就好了。   不愧是小孩子。   捅了捅一旁的赵善川,袁氏小声问了嘴,“当家的,今儿卖的鱼真值这么多银钱?”   赵善川和她说了,袁氏还有些儿不信。   赵善川点头,“我亲眼见着,还能有假。”   当初卖出去时,就他们自己也吓了一跳。   更别提后面还谈了启翔楼的买卖。   这还真是撞大运了!   “你晓得就行,别乱说话,明儿好好跟娘他们捞鱼,谁问,就说不知道。”   这话可不能传出去,虽说今儿他爹肯定是和族长说了。   但里正那没说来,他们就得瞒着。   何况瞒着对他们有利,起码还能做这种独家买卖,赚两天钱。   “当家的,放心,我肯定忍的住,”袁氏拍着胸脯保证,“不过就老三那个性子,他能不说?”   “我咋不能,”赵善河忍不住提高嗓门,又在程氏瞪过来的视线中降下来,“不能,不能,这话我咋能说。”   赵善河语气讪讪,对程氏露出讨好的笑。   家里的三个孩子睡了,就剩下程氏和赵善河。   程氏怀着孕,最近睡眠不怎么好。   今儿更是听自家男人说了鱼能卖大钱的话,担心男子嘴快,提醒了两句。   “反正,你明儿要是在家,就别乱说,”程氏扶着肚子,一手撑着腰,“正好,我身子不好,你跟着我,我也放心。”   见程氏语气不善,赵善河赶紧凑过去帮程氏搜腰,“是是是,媳妇说的对。”   “明儿,我哪都不去,就跟着媳妇。”   “哼,死性,快睡,明儿还起早呢。”   “是是是,媳妇,你快睡,我给你揉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