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鱼

目录 下一章
  李氏绷着脸,提着口气,单手拎着装满了河鱼的水桶走在回村的路上。   水桶中的鱼不老实,鱼尾一跳一跳,溅出来的水花带着腥味,甩的大道地面到处都是深深浅浅的痕迹。   马上要到村里老人口中的休渔期,按里正的话说,为了给村里的人们留够冬日的口粮,村口那条长河里的河鱼,三个月内不能再次捕捞。   谁若是违反规矩,便会直接被里正压着扭送官府。   村里的话事人就是里正,大家伙对里正自然听的紧,皮子绷得死死的,都不敢在休渔期犯事。   但进入休渔期之前,河水里长成的河鱼还是需要打捞上来的。   尤其是大鱼长得快,需要的食物就更多,如果放任不管,那么河水中的小鱼苗就会全都进了大鱼的肚子。   他们上哇村,每年一到五六月份,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会被里正聚集起来动手打捞水中的河鱼。   在这其中,打上来的河鱼需按照当时的物价,折成银钱,其中四层交税,四层之三上交镇上府衙作为上哇村的杂税,剩下之一则交到村中,作为修补村里一些儿公有物品的钱财来源。   余下六层,才是他们村人自己可支配的收获。   当然,大部分的时候,村民都是往外掏钱的,毕竟交税给的是银钱而非河鱼,在河鱼没卖之前,税需补齐,否则就是无证卖鱼,碰到官府衙役,直接被抓进大牢也是行的。   至于打捞上来的河鱼,里正到时候会按照村里家家户户捕捞时所出的劳动力多少,将这些儿打捞上来的鱼分派到各家各户。   至于这些分配下来的河鱼,是进了村人自己的肚子还是被卖掉换粮,那就是个人选择问题,里正则不会多加干涉。   当然,除了里正组织的大规模捕捞之外,村民自己也是可以自行打鱼,但时间上,需比照村里延后时日。   这里面,涉及到的主要问题就是鱼的价格。   在古代,食物的制作手段简陋的很,大部分人只靠着简单的蒸煮过日子,对着这些儿带有一定土腥味,味道还不容易遮盖掉的鱼类食物,大家伙并不感冒。   所以这就导致了古代鱼类的食用价值很低。   除非家里没吃的,太穷苦,否则,他们宁愿买那种大粒盐将鱼腌制做成咸鱼,亦或者将其晒干做成鱼干,也不会选择现煮吃掉。   也基于此,他们村子才会每年给镇上只交三层杂税。   当然,有关于为什么只上交三层杂税,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可以说道。   主要原因当然是因为这些儿鱼基本没人买,属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类型,镇上的官吏们都不怎么喜欢。   试想一下,当你每天上衙门办公的时候,都要面对好几车臭烘烘的死鱼,直挺挺堆在县衙门口的无差别攻击,这谁受的了。   但碍于律法,朝廷治下的杂税又不能不收,所以,这届新上任的县令表现的十分聪明,直接耍了一个滑头,既如此,那就将鱼折成银钱。   是的,鱼折价成银钱,也是这两年新上任的县令搞出来的,之前他们上哇村交的,那是实打实的河鱼。   新县令的意思十分明显,那就是你们也不用每年都往我这里拉臭烘烘的死鱼了,直接给钱吧。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村里的里正直接炸了,原本这些鱼就卖不上什么价钱,但杂税又不能不交,每年拉鱼去县衙也是无奈,结果现在你不要鱼要钱了,那我怎么办!   你这事,办的不地道啊!   里正想都不想,直接不干了。   集结了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和整个上哇村的高层人员,去镇上找县令恳谈,中心思想就是您是我们的父母官,可不能不管我们的死活啊,这些儿鱼您不要,那我们怎么办,我们也没钱啊。   当然,最后的结果,自然是不能更改的,谁让整个镇子,就属县令官最大。   鱼,还是只能折成银钱上交杂税,不过由于鱼不值钱,价值自然不会太高,所以,原本上交的杂税就由五层降至三层。   嗯,结局虽不完美,不过也是里正几人能做到的最大程度,村民听闻,也只能接受。   不然还能怎么办?   要知道,朝廷每年都会修筑宫殿,罪犯可是稀缺人员,难道你想去试试?   事情便直接到此打住,整个上哇村的税也定了下来,由此,每年只需要上交县衙杂税三层,村口那条河里的所有鱼,就能随便打。   这个消息对村民来说,不好不坏。   上哇村的地理位置不错,依山傍水,虽不能大富大贵,但也不会饿得吃不上饭。   对于村门那条大河里的鱼,村民实在没什么兴趣。   不过生活嘛,可不就是逆来顺受,让你干嘛就干嘛,哪有那么多感慨!   哪怕杂税减了两层,河里的鱼随便打,这种消息也不过是在上哇村平静的生活中扔了块小石头,只是简单的晃了两层波纹,跟着又恢复了原本的平静。   整个上哇村,村民生活也没什么改变,依旧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物钟规律的很。   这不,又到了一年一度打鱼卖鱼的日子,里正已经交好了今年村里的杂税,毕竟都是小钱,县令也不想在这上面计较,生怕对方被自己刺激疯了,又将死鱼拉到了县衙门口。   一想到那个画面,县令就糟心的不行!   里正那个糟老头子给他带来的心理阴影太严重,惹不起惹不起!   就这样,在大家纷纷默契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下,大河中剩下的河鱼们,就成了村门随便打的对象。   只要和里正说一声,上哇村的村民就能拉上一车鱼回去卖钱。   眼下天气热,鱼离开水不过半天就臭了,所以,想要打鱼卖钱还得早起。   尤其他们上哇村距长乐县城好几十里的山路。   赶着牛车,一来一回,差不多就是小一天的功夫。   这里挣的都是力气钱,眼下地里没什么活,村民抱着闲着也是闲着的心态,哪怕卖鱼挣得少,大家还是会去干。   李氏就是这样,她今年已四十有八,这个年纪,在上哇村,已经算得上老人了。   她在三十年前,在李家湾经过媒人的介绍,嫁给了上洼村的赵福祥,两人一共生了五儿两女,也是他们运气好,生活的不错,几个孩子索性全都已平安长大。   眼下除了最小的两个双胞胎儿子还没有成亲之外,其余的闺女儿子皆已经成家立业。   李氏边走边想,等她和老头子在努力干上两年,两个小的也成了亲,他们老两口子也就能松快的享受生活了。   今天家里的男人不在家,都去了几十里外的长乐镇卖鱼,这才轮到李氏带着家里的三个儿媳妇出来打鱼。   走的这一路上,李氏遇到了不少抱着木盆或背着背篓正往河边赶的大姑娘小媳妇。   都是一个村子的,大家伙朝夕相处的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熟的不能再熟,见了面,李氏也都笑着跟其一一招呼,   “二婶子,我二叔他们还没出来呢?”   “害,起了个大早,去镇里卖鱼了。”   “哎呦,老二家的,你可是真能干,这都第几趟了,你们家老二呢?”   “去卖鱼嘞。”   “……”   赵福祥排老二,上有一哥下有三个弟,整个上哇村又是同族的居多,大家都这么喊着,索性喊了这么些年,李氏也习惯了。   “嗨,大早起的,带着家里的孩子去集市了,没准他们还能遇见呢。”   “谁说不是呢,哎呦,回来在聊啊。”   简单的寒暄两句,李氏跟着往前赶路。   她在村子人缘好,大家也都爱和她说话,等她到家的时候,额头已经侵出了一层浅浅的薄汗。   简单的拽起袖子擦擦脑门,李氏心里提着一口气,拎着水桶进了家里用麦秆混着荆条围起来的篱笆院子。   抬眼就看见留在家里的几个孩子正在院子里疯玩。   李氏放下水桶,又伸手擦了擦脸,将之前顺着脑门流下来汗全都抹掉,才虎着脸吼道,“干啥呢?别捣乱,赶紧回屋给我待着。”   眼下家里如今乱的很,到处都是晾晒的鱼干。   家里孩子太小,没人看着,到时候要不小心将鱼干撞倒,那不是白白浪费了他们这些儿大人们的时间。   李氏一边吼着,还不忘拿起一旁的笤帚想赶走那些儿被鱼干的腥味吸引而来的蚊虫。   家里的几个孩子见着他奶拎着笤帚,记忆中那些儿可怕的画面立刻浮了出来。   都是调皮孩子,天天上房揭瓦下水摸鱼的捣蛋鬼,谁还没有被家里大人追着打的经历。   正是因为如此,家里的几个孩子见到他奶拎着笤帚过来,就以为是过来教训他们的。   “嗷”的一嗓子,顿时一哄而散。   李氏看到这个画面,直接翻了个白眼。   她没去管,反而将手边水桶里鱼全都倒出来,任水流干之后,将这些儿鱼捡起来,扔在一旁的太阳底下继续晾晒。   视线的余光瞟过周围,她这才家里的下房门口,还有一个人在坐在那里往过瞅呢。   李氏停下手头的动作抬头,就看到那二房的二丫,正呲着一口在阳光下闪着光的白牙,冲她笑得跟一朵花一样。   李氏,“……”   李氏没好气的说了嘴,“你个小丫头片子,在那里看啥呢?脑袋上的包好了?”   李氏这边一开口,她口里的小丫头片子,也就是赵玉,连忙起身往过走。   同时不忘嘴里嘀咕着回答她奶刚刚的话,“好了好了,奶,咱家的鱼都要用来晒鱼干吗?”   说完,她还略带可惜的看了眼那些儿瞪着鱼眼,一看就是死不瞑目的鱼。   害,干啥要天天晾这种又臭又难吃的鱼干啊。   整个院子都是鱼干,难道还不够吗?在这么下去,赵玉都要怀疑自己是一条鱼干了。   李氏蹲在地上,低头继续忙着手里的活,“不晒鱼干,难道你要煮吃?”   这些儿鱼的腥味有清有重,但整体来说,都是有味道的,吃到嘴里恶心的很,他们一家可没人乐意吃。   想到这里,李氏抬头,瞄了眼走到她身边的赵玉,“不是,之前你不刚喝了碗鱼汤,哭的比猪羔子还响,咋的,你现在不长记性,又馋嘴了?”   赵玉,“……”   赵玉没反应过来,就被她奶一通怼,整个人都傻了。   啥?不是,你等等!   我怎么就成猪羔子了!   不对!我为啥哭啊?   也不对!喝鱼汤?   终于将问题想到点上,赵玉挠了挠脑袋,直接陷入沉思。   当然,这仅仅是她的自我感觉而已。   眼下赵玉这个动作神态,在李氏看来,就是又傻了。   顿时没好气的吐了口气,李氏克制住了想骂人的冲动,心道老二家的就是不靠谱,这一天天的,连个孩子都看不住,看吧,就说磕到脑袋问题大的很,还心大的一个个不当回事。   眼下人都傻了,将来长大,嫁了人怎么办?   赵玉,“……”   还不知道自己在她奶眼里已经傻了的事实,她正在努力回想之前的记忆。   “行了行了,给你留一条,赶紧回屋躺着去,快别站在在这里烦我了。”   李氏急得摆摆手,从一旁晾晒的鱼干中拽出一条看着还有气的鱼咣当一声放进了水桶,跟着,她一手提着水桶,一手提着赵玉的脖领子,将这一人一桶塞进了房檐下面的阴凉处。   忙完了,李氏扭头出了门,继续去忙了。   村口河边三个儿媳妇还在忙着打鱼呢,她可不能去晚了。   等赵玉回忆完毕,回过神来的时候,眼前除了那满院鱼干,哪还有人。   赵玉,“……”   “砰——啪嗒”   听到有响动,赵玉低下头。   只见她身边放着个水桶,水桶里面,还有一条不断拍打着水桶边缘的大鱼。   哇!赵玉惊呆了!   这鱼,怕不是什么特殊的变异品种,求生欲也太强了,居然到现在还活着。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