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1章 帝王之术(第一更,求订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国子监的一场风波,二十人人头落地。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乎?   但必定会血溅三尺!   二十人被斩,数百人流徒……   于大明而言,顶多只是报纸上的些许文字而已。   那怕是大明没有文字狱,可几十个脑袋,几百人被流放的现实,也让不知多少人为之瑟瑟发抖。   朱国强从来没有想过要驯服士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绝对不会容忍士人站到皇权之上,更不会容忍士人操纵帝国权柄。   皇权的权威总需要他人的脑袋去提醒。   至于那脑袋全乎法度乎?   谁在乎!   尔是暴君!   暴君当杀人!   谁在意!   身为暴君,当然要不时的杀杀人,提提醒,提醒世人——皇权的神圣!其实,朱国强之所以会这么做,说白了,就是因为大明的文官权柄太大!   大到,那怕是做为一国之君。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也不得不通过一些手段去掌握权力,去提醒世人,何为君主。   明朝的皇帝有多难当?   不说其它人,就说号称最有手段的嘉靖吧,“大礼仪”之争时,嘉靖派的太监,一见到礼部尚书毛澄就长跪磕头,苦苦哀求说:“皇帝的意思是,人生于世,谁无父母?为什么就不能成全他呢?”毛澄愤然答道:“我虽然年老,但也不能毁了礼仪,只能不参加讨论罢了。”   堂堂大明皇帝,竟然要对一个尚书如此忍让与屈从,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明代皇帝的专制皇权问题。不少人以为,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最大程度地加强了专制皇权,但是,实际上用内阁代替宰相,皇权是大大降弱了,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明代内阁在形成与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稳定的制度惯例。内阁成员不是皇帝直接任命的,而是必须经过推选,不经过推选的内阁是没有合法性的。   其次,内阁有封驳权,皇帝下的旨意,内阁认为不合理就可以驳回,让皇帝重新考虑。例如,景帝朱祁钰想要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因为内阁有封驳权,他竟和自己的亲信想出了一个主意,送钱给阁臣贿赂他们。皇帝向大臣行贿,可以称得上千古奇谈。   而嘉靖的屈从,也是因为他下的旨意三番五次被内阁驳回。再次,内阁更多的是对文官负责,而非对皇帝负责。如果他们为了迎合皇帝而违背大多数士人的意志,就必然要承受各种压力,甚至付出巨大的代价。得罪整个文官集团的下场是什么?   身败名裂,家产被抄,子孙受罪。   严嵩也好,张居正也罢,无论他们的初心为何,是为私也罢,为国也好,但都是前车之鉴。   大明朝有几个人敢充当这类的角色?   而皇帝得不到文官的支持,他的意志也就无法贯彻。在有宰相的时候,皇帝能够和宰相以及附属宰相的文官集团结成联盟,实行对国家的统治管理,这是多对多的局面,而废除宰相之后,皇帝就必须独自面对庞大的文官集团,这是一对多的局面。这样的制度安排,结果可想而知,表面上皇帝还能保持自己的权威,但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文官集团的傀儡。   朱国强当然不会做傀儡,所以他才会在文官团体中埋了几个伏笔,一个是设立内务府,这是让非科举正途的“特简幸臣”有出仕的机会。而科举出身的官员,则通过以同年、师友、门生、故吏等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庞大的利益团体,在排挤非科甲出身的官员自然是同气连枝的。所以,这些“内府特简幸臣”就是皇帝的天然盟友。第二,就是兵部武勋制,就是兵部尚书必须要由五军都督府推荐现役勋臣出任,当内阁与不能满足皇帝的要求时,或者内阁与勋臣集团有冲突时,兵部尚书可以直接向皇帝请辞,同时五军都督府不指定继任人。从而导致六部不完整,首辅只能率内阁以及六部尚书总辞。   由此朱国强可以用这一招来“绑架”文官,让文官不至于一家独大。但是这依然还是不够,所以除了通过“内务府”特简官员,勋臣分化之外,偶尔的敲打,总是在所难免的。   原本的朱国强还寻思着,怎么样找借口敲打一下文官团体,那些罢考的监生,就自己送上门来了。   这可真是刚想瞌睡就有人送上枕头!   监生……那也是士人。   那怕就是大学化的国子监,也是文官集团的一部分。   皇权之威必须以他人的鲜血来灌溉!   无非就是杀几个人而已。   不值一提……   对于皇帝来说,又有那天不用朱笔勾决几人。   老山皇家园林的一处临湖的行殿,窗纱轻摆,湖畔轩案上,香炉中散发着淡淡檀香,身着轻纱的宫装的妇人,看着远处的山水,时而挥毫书画。   躺于一旁的朱国强,只是笑看着正在泼墨挥毫的董小宛,虽然她已经是年过三十,可却是女人最美艳的岁数的。   她是自己强抢来的!   呃……   不对,当初自己领兵北伐辽东时,柳如是假自己的名义抢来的,其实,也就是抢来几个名妓而已。要不是她帮自己“强抢”了几个女人,又怎么能迷惑阿巴泰他们,让自己顺理成章的到了沈阳,抢了黄台极的女人。   想着玉娘、大玉儿、小玉儿她们姑侄三,可……真润啊!   可惜,如今她们已经年老色衰,年华不在了!   可惜之余,朱国强的目光落在小宛的身上,想着有些日子没去如是那是,应该过去陪陪她了。   心思浮动间,却见董小宛轻声道:   “陛下,臣妾听说陛下前些日子因“服妖”一事流放了不少国子监的监生?”   “确实。”   “国子监的监生,也是颇具才学的,只是因为穿上几件衣裳。就这样流放了,岂不可惜了?”   瞥了一眼董小宛,朱国强笑道:   “再有才华的人,要是没有男儿气概,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种人不要也罢,况且……”   看着董小宛娇美的容颜,朱国强轻笑道:   “和嘉,也十二岁了,算算再过几年也就是要就国了,就国后,国内总得有几个人才吧,那些人虽说是“伪娇娘”,可要是磨砺上几年,性情改一改,还是能派上用场的。”   和嘉是董小宛生的儿子,尽管因为出身的关系,她只是宫中的昭仪,但母凭子贵,将来和嘉总归还是要就国的,听着陛下的安排,她那娇美的面容露出一阵欢喜,惊喜道:   “陛下,已经给和嘉选好封国了?”   朱国强点点头,道:   “嗯,和嘉他们已经不小了,开府封国,总归是难免的,不过,小宛,朕知道你喜欢书画,可和嘉将来总归是要打天下的,至于书画,这可不是开国子君的正业啊,你这个当娘的,可得想清楚。”   陛下的话让董小宛浑身一阵僵硬,身子一动不动的愣了片刻后,才低声道:   “臣妾明白了......”   看着她那副紧张模样。朱国强突然笑了笑。   “你也不用太担心,有大明在,他们就是到了海外就国,也不会有什么风险的。”   有大明在自己的儿子还能成为李后主?这当然不可能,毕竟,大明的舰队可不是摆设。   有需要的话,大明也是可以出手的,毕竟自己可是当爹的。儿子们要是打不过了,当爹的当然要亲自出场。   不过,就眼下来说,似乎还没有这个需要,毕竟,那些封国的军队对土人可是全面压倒性的优势。   “其实,朕之所以会鸡蛋里挑骨头,把那些人扔到海外去,也就是想给孩子们多弄些大臣,毕竟,愿意主动去的士人可不多呀。”   他们不愿意主动过去,没关系。那就想办法逼着他们过去。逼不过去,还可以流放啊……   其实说白了,所有的一切,不过都只是帝王的心术而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