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内参舆论掌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65章内参舆论掌控   实际上,不仅是郑森惦记着士大夫,朱谊汐自己也紧盯着士绅阶级。   百姓,百姓,一开始普通人可是没有姓氏的,只有贵族才有姓氏,这个词,一开始就代表着贵族阶级。   就像是鼎鼎大名的陈胜,但鲜为人知的是,他有自己的字——涉,故名陈涉,而如刘邦,甚至名字一开始也简单的叫刘季。   黔首,庶民,布衣,都不是什么好词,但恰恰却是形容普通百姓的。   在贵族,门阀没落后,士绅阶级崛起,掌握知识和舆论的他们,渐渐代替门阀世家,控制了地方。   知识,这个无法改变,也无法拿走,唯独舆论,才是关键。   一个好的政策,如果对士绅不利,到了他们的嘴里,就成了恶政,蛊惑普通人对抗朝廷。   “内参——”   朱谊汐拿出做好的报纸,对赵舒笑道:   “如邸报等,其上面刊登的内容,无一不是朝廷大事,不得不告知各级官吏。”   “而咱们幕府,名不正言不顺,邸报这名字用不得,那就用内参这个词吧!”   赵舒当然知晓,这是豫王最近琢磨的东西。   他沉下心,看着这份内参,没一会儿,就大吃一惊:“殿下,这上面的句读,怎么都标出来了?”   “不然?”   朱谊汐理所当然道:“不标句读,若是理解有差怎么办?这是公然向整个幕府,乃至于湖广、四川等百姓公开的,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漏洞。”   句读,也就是标点符号。   作为一个后世人,每当他读到一连片的文字时,就很让他抓狂。   关键是字还特别多,一遍两遍的看都不够,还得数遍才能明白。   在做学问之中,你这样做是为了考验悟性,朱谊汐表示理解。   但他么的,公文上这样应用,简直是折磨人,尤其是他这个统治者。   这也是为何君主懒政的原因之一,但凡学问不精,耐性不足,奏折中的深意就看不明白,还得请教宰相们。   如果都是用白话文来写,简单粗暴,还有标点符号,那一箩筐的奏折根本不算什么。   所以,痛定思痛,朱谊汐一手创办《内参》,作为舆论的风向标,顺便向幕府上下,普及标点符号。   “普及句读?”   得知豫王这个想法,赵舒大赞:“殿下高明,这能很好的避免了云山雾绕,幕府上下也能松口气,歇歇脚。”   作为事实上的内阁首辅,赵舒每天处理的意见数不胜数,如果标明句读,绝对能够提升他的工作效率。   “逗号,句号,目前这两种容易理解。”   朱谊汐也颇为轻松。   “只要内参普及开来,到时候也能让人接受了,强行普及还是不太行。”   闻言赵舒细细地看将起来。   他明白,这本内参,乃是豫王几个月来的心血。   只见,头版两个大字——内参。   字体龙飞凤舞,颇为不错。   内容非常不错。   首先写的,乃是北方百姓的苦难,以及陕西李自成的癫狂,甚至隐性的述说南京党争的剧烈。   可以说,看到这一页,赵舒眉头直皱,心情不佳。   而到了另一页,则眉头舒缓,令人愉悦。   不外乎幕府的举措,如治安局的设立,农税的调整,以及商税的细则,可以说无所不包。   而且,对于各地打击土匪,也进行准确的概括。   “三十五万人?”   见到这个刺眼的数字,赵舒有些难以置信,这个数字太过于夸张。   “没错!”   朱谊汐轻声道:“这甚至比咱们湖广一府的人口还要多些,但却是守区给我报上来的准确数字,参谋司也进行了认真的考核。”   “自天启以来,民间秩序大乱,为非作歹的数不胜数,湖广有那么多人,也在意料之中。”   官逼民反,抗税,无奈从贼,总之理由繁多,但无论是什么理由,贼匪都是要剿的。   这是一年多来,朱谊汐持之以恒的要求。   “殿下,这么多人,该怎么安排?”   赵舒皱眉道。   “贼首一律斩首,作恶多端的也挑出来行刑,至于那些普通的……”   豫王陷入了思考中。   本来他是想让这些人充当徭役,或者军屯,但三十万人,以幕府如今的财政,养起来是非常困难的。   但也不可能放置不理,不然更容易出乱子。   “殿下,还得仔细甄别。”   赵舒揉了揉眉头,道:“罪行较轻的,或者被迫附从的,不如让他们回家,或者来军屯。”   “至于较重,就服徭役,正好大动干戈修官道,缺人手呢。”   “行!”朱谊汐点点头:“不过,幕府至少准备百万石粮食,预防闯贼,可不能因为他们,耽误了大计。”   “殿下放心,绝不耽误。”   赵舒认真道:“如今府库之中,还有一百五十万石粮食,秋收后,还能有不少呢!”   “哪怕有秋粮,也得预备着,以防不测。”   豫王认真道。   如此,内参印上万册直接发入各衙门。   除此外,在豫王的暗示下,近万本的内参,流入民间,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寻常的百姓,平日里只了解一亩三分地,十里八乡的事,甚至出县城都很少。   而如今,内参一经流出,立马在市面上爆火,供不应求。   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着北京,西安,对于这些沦陷区的同胞,抱着深刻的同情。   而较为隐晦的,也让大家对于南京的党争颇有兴趣,那些大人物的丑事,让人乐不可支。   而经过一番对比,望着背面堪称欣欣向荣的湖广,许多人不由得陷入了思考:   与这些人相比,豫王已经算不错了。   凡事就怕对比,一比吓一跳。   士绅们对于政治更是热衷,对于内参爱不释手。   同样,自然也有不满意的。   比如,许多知识渊博的老古董,大儒。   他们认为,内参可以搞,但规定句读,却绝不可行。   这太简陋了,街头巷尾的匹夫们都能看懂读懂,这让他们如何掌握?   况且,句读太可怕了,如果普及开来,很有可能让学习的难度降低,普通人更容易进学,这还怎么垄断教育资源,家族子弟怎么竞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