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辽东局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13章辽东局势   轰轰烈烈的文坛论战结束了。   结果以最快的速度席卷了江南,又很快传递到了天下各处。   其所带来的影响,应该很快就会爆发。   左梦庚、刘宗周、黄宗羲等人没有任何喜色。   因为他们明白,这一次论战的获胜不过是一个开头罢了。   儒家把持天下思想和舆论数千年,早已根深蒂固,并不缺少为其摇旗呐喊的人。   甚至可以说,在这些人里面,张采和复社都算是比较进步的了。   当那些腐儒们看到刘宗周的“实用学”时,一定会暴跳如雷,然后跳出来对他口诛笔伐。   这是不能回避的争论,而且一旦要赢。   正所谓道义所在,义不容辞。   只有通过这样的辩论,才能够把真理更好地传达出去。   从这个方面来说,其实左梦庚这边是十分欢迎这种争辩的。   当天,结束了南京之行,众人离开秦淮河,回到船队当中,启程北返。   至于王思仪赢来的东园,徐胤爵装死,左梦庚等人也没有开口索要。   不是要不来,也不是怕徐胤爵赖账。   园林是死的,永远都放在那里。   将来再下江南时,园林的主人是谁可就不一定了。   船队即将驶入长江时,后面一艘小船飞速追来。   “念台公、太冲兄,小弟尚有诸多不解之处,恳请追随贤达左右,沐聆圣道,还请应允。”   陈子龙爬上船,郑重施礼,说明了来意。   如果说在松江府时,刘宗周的讲学还只是给他打开了一扇窗的话,那么南京城的论战结果,终于令陈子龙坚定了决心。   他赫然发现,以往志同道合的复社朋友们,在学问一道的认知上,竟有如许不足。   既然如此,为了在道学一途上更有进益,为何不向更好的人请教呢?   至于因此会和复社朋友分裂,陈子龙是不在乎的。   他只一心求道,倘若朋友们因此而和他疏远,那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黄宗羲很喜欢这个意气昂扬的同辈,问道:“人中能舍得江南的家业?”   陈子龙拍拍胸膛。   “家父远在京师为官,不需侍奉。小弟虽有一妻,然河东狮吼之威……哎……”   陈子龙三年前成亲,妻子是湖广宝庆府邵阳知县张轨端之女。   这位可不是善茬。   陈子龙和柳如是的爱情,就是被她搅和黄的。   一直到后来生不出儿子继承香火,才不得不忍受陈子龙纳妾。   陈子龙一连纳了三妾,最终才由最后一位妾室沈氏生了儿子陈嶷。   如今的陈子龙新婚未久,可也看的出来,和张氏的感情已经出现问题了。   恐怕要追随刘宗周、黄宗羲求学,未必没有躲避家事的关心在其中。   陈子龙是个好面子的人,不愿意就家事多说,忙道:“对了,彝仲与小弟同心,也欲追随念台公。只是其夫人即将生产,不良于行,彝仲不得不返回家中照料。彝仲有言,待妻子生产事毕,将携全家北上,还望念台公有教无类。”   谁也不知道,夏允彝这个即将要出声的孩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夏完淳。   不过对于夏允彝的才学和人品,大家还是非常钦佩的。   这样的一个人才都要来投奔,足以证明他们正是希望所在。   船队到达扬州的时候,有情报部的人迎头赶来,送来了两份情报。   “参座,部长说这两份情报十分重要。”   左梦庚打开一看,两份情报居然全都来自于辽东。   一份是朝廷的,一份是后金的。   后金方面,黄台吉开始对八大贝勒议政的局面动手了。   他力压众意,建立了六部。   给出的理由是要和大明分庭抗议,因此在仪制上要迎头赶上。   既然建立了六部,黄台吉称帝的野心昭然若揭。   不过情报部关注的重点,并不在黄台吉的野心上,而是在这六部尚书的人选上画了圈。   左梦庚仔细一看,好家伙,竟然全都是后金的年轻一辈。   己巳之变,让黄台吉第一次接触到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并且非常羡慕。回到辽东后,他积极向宁完我请教。   最终,在宁完我的建议下,秉承着“参汉酌金”的原则,黄台吉设立了六部。   六部的职能划分,基本上和大明一样。而总领六部的人,则为后金贝勒。   但贝勒总领并不管实务,六部的真正执行者为承政。   承政由黄台吉任命,并且只听命于他,不接受本部贝勒管理。   这一举动,实际上架空了贝勒在六部的实权,让黄台吉往皇帝集权的方向又跨近了一步。   黄台吉任命的承政,全都是后金年轻一代。原本的贝勒们,权力正在衰退。   看到这里,左梦庚有些明白情报部的意思了。   他思来想去,在莽古尔泰的名字上画了一个圈,然后交给了情报人员带回去。   另一份情报,则引起了左梦庚的重视。   自从一月份到辽东走马上任后,孙承宗积极准备,同时降服了祖大寿。   完成了初步部署,孙承宗开始了他的策略。   然而到了朝廷那里,孙承宗的计划却被修改了。   孙承宗的本意是加固锦州一线的防御,然后由朝廷提供军费,待练出精兵后,再图谋进取。   可这个计划报上去,急功近利的崇祯显然很不满。   内阁首辅周延儒洞悉崇祯心思,一心谋取圣眷的他开始乱来。   后世说起大凌河之战,对孙承宗批评的声音非常多。更有人以此来评价孙承宗徒有其名,是导致辽东局势恶化的元凶。   可只要认真钻研史料就会发现,大凌河一战孙承宗其实有点无辜。   首先修筑大凌城这件事,可能不是孙承宗的主张。   大凌河之战的开端,源于孙元化和辽东巡抚丘禾嘉的建策。   孙元化的意见是,撤销各个岛上的兵力,移驻到山海关外,并相机收复广宁、金州、海州、盖州。   史料里的记载,这个建策非常粗略,似乎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如果将其形容为缩回拳头、再打出去,更容易理解。   辽东巡抚丘禾嘉则建议用海岛之兵,收复广宁、义州、右屯三城。   两大巡抚意见相左,兵部尚书梁廷栋拿不定主意,自然要咨询孙承宗。   孙承宗是怎么说的呢?   史料记载,孙承宗言:右屯城已隳,修筑而后可守。筑之,敌必至。必复大、小凌河,以接松、杏、锦州。锦州绕海而居敌,难陆运。而右屯之后即海,据此则粮可给,兵可聚,始得为发轫地。   后世研究历史的人,多以这段话来断定,修建右屯和大、小凌河城是孙承宗的意思。   可是对孙承宗这段话做一个细致分析的话,是这样的:   第一,广宁、义州,暂且不修;   第二,右屯重要,距海较近,便于运粮,应先筑守。但修筑右屯,敌军必来争。   第三,为保右屯,还要修小凌河城与大凌河城,以成为其犄角。   第四,大凌河城、小凌河城、右屯卫城、锦州城,以及松山、杏山、宁远纵串连接,加强宁锦防御体系。   当上司提出了一件很难办、并且几乎不可能成功的任务时,身为下属不想去做,该怎么阻止呢?   孙承宗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令人会心一笑?   只可惜,这是事关生死存亡的国政大事,并不能令人笑的出来。   孙承宗碰到了一个刚愎自用的上司,他的办法没有成功。   【廷栋力主之,于是有大凌河筑城之议。】   于是,修筑大凌河城的决议,在朝廷里被通过了。   这件事真的是梁廷栋的主意吗?   另有一份史料,可以证明孙承宗的无辜。   大凌河之战后,兵科给事中孙三杰上了一份奏疏。   【延儒首据揆路,欲用其私人孙元化、丘禾嘉而无术,则属梁廷栋藉破格用人之说,以为先资。明知元化、禾嘉无功,而冒节钺,不足服人,则设为复广宁,图金、复、海、盖之议。既而一事无成,惧干严谴,于是密主大凌之筑,聊以塞责。奉举国之精锐,付之一掷。第罢枢辅孙承宗以结其案,而丘禾嘉忽焉山、永,忽焉京卿矣!延儒之脱卸作用,何其神也!】   这份奏疏里,直指周延儒、梁廷栋、孙元化、丘禾嘉等人的责任。   甚至从这份奏疏里,可以看出孙元化为何会被崇祯处死。   恐怕并非他招揽的东江镇叛变那么简单,孙元化在大凌河之战里的作为应该也是一项罪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