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建长安,首先要有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 历史上娄敬劝谏刘邦曾言长安“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也说关中“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诸夏历史上第一个天府之国指的便是如今张瑞脚下这片土地。 武功赫赫的盛唐也是以此为基础,打下了万里河山。 可以说张瑞如今走的道路迄今为止都与李唐崛起之路大体相同。以府兵制为基础,获得整个关西将门的支持。然后从太原起兵,一路南下,攻克长安。 下一步必然是稳定整个关中局势。扫清关西所有敌对势力。 在任命袁涣为长安令、裴辑为将作监筹划重建长安事宜,稍微处置了内政后,鹰扬将军府的文武高官立即将目光看向关中地图。 司马贾诩指着地图对众人说道:“我军虽下长安,但局面依旧严峻。京兆尹九县我军势在必得。既下京兆尹则西邻右扶风,东接弘农郡,北望左冯翊。” “弘农郡如今仍为董贼把持,一旦董贼派兵西顾,将从太华山脚下长驱直入,攻入关中,不得不防。” “右扶风形势更加严峻,为防止西凉叛军寇略三辅,朝廷曾派驻皇甫嵩领兵三万驻扎在右扶风。该部去年刚击溃匪寇王国,解陈仓之围。如今董卓为应付群雄,已解除皇甫将军兵权,三万人尽皆调往河南参战。所以右扶风、左冯翊境内皆是匪寇丛生,我军可能要面对十余万的西凉叛军。” 西凉叛军也就是历史上的关中诸将,包括马腾、韩遂、马超、侯选、杨秋、李堪、张横、成宜、马玩、梁兴、程银等人。 历史上这群人就从西凉一路攻占关中,招纳流民从而扩充实力。卫觊曾主张以盐招纳百姓,恢复关中生产,反对钟繇进攻诸将,钟繇不听,结果失利。 最后曹操亲自统军十余万,又采取贾诩的离间计,使马超、韩遂自相残杀,才将其击败。 如今鹰扬将军府要同时面对西方十余万的西凉叛军与东方十余万的董卓大军,稍有不慎就会损失惨重。 好在如今的鹰扬将军府已经不是当初人才匮乏的孱弱政权,府内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其中佼佼者如贾诩、沮授、张辽、高顺、徐晃、徐荣、赵云更是整个汉末英豪中最杰出一群。 于是张瑞从容问道:“诸君必能为孤排忧解难。如今局势,当为之奈何?” 沮授被张瑞敬重许久,却未曾助力,今日便打算献计以报答张瑞礼遇,主动说道:“将军首倡义兵,则董卓怀怖;振并州之众,则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虽董贼猾乱,叛军跋扈,举军东向,则华阴可定;还讨西凉,则匪寇可灭。” “恢复关中生产,合天府之国,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复宗庙于长安,奉国家以讨不臣,谁能敌之?比及数年,天下可定。” 举军向东,则华阴可定? 所有人看向地图,华阴县。 自古以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华阴县因此而得名。 该县处于太华山之北,黄河以南的狭隘区域内,黄河与太华山南北间距大概即只有几十里。 这里是扼守关中的最重要通道。历史上的汉潼关就设立在华阴县境内。而其正北方则紧邻着黄河最重要的渡口,风陵渡。 华阴县初属京兆尹。建武十五年(39年),由京兆尹改属弘农郡。 除了地形险峻,华阴县境内还有赫赫有名的华阴杨氏。 当朝太尉杨彪就出身于这个华阴杨氏,该族同汝南袁氏一样,都是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出过的名人还有三国时期因鸡肋而被杀的杨修,以及自称出身弘农杨氏的大隋王朝开创者杨坚。 参考四世三公的袁氏,便能知晓杨氏在天下拥有怎样的影响力。 张瑞想据守华阴以抗董卓,必须与这种郡望名门处理好关系。 随后张瑞说道:“孤将亲率大军前往华阴,布置防线,召见杨氏。” 沮授说完,贾诩说道:“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我军既欲东进,讨伐董贼,不得不联络其他诸侯。” 如果玩过三国类游戏都知道,长安是连接众多州郡的交通要道。即便后世的茜安,也是全国无比重要的交通枢纽。 如今的长安西面是凉州,北面是并州,西南是益州,东南是荆州,东方是弘农、洛阳。 张瑞盯着地图琢磨了片刻,说道:“令赵云引三千步骑,沿丹水南下,攻克武关,联络南阳后将军袁术,引荆州为援。” 沿丹水进兵,这是历史上曹操在酸枣对诸侯们提出的规划部署。只不过历史上曹操建议袁术从南向北进攻。 如今张瑞拿下了关中,进兵路线就调转了方向,从长安向东南的荆州进兵。 武关就在京兆尹的最东南角。拿下武关,则可与荆州连为一体。 “令成廉、魏越、侯成、郝昭、阎柔、徐晃、裴俭、张济、张绣九校尉各领一千步骑,扫荡京兆尹九县。” 九名雄壮剽悍的校尉立即躬身应诺,领了将令,率军离开长安,各自奔赴向参军具体分配的目标。 以九人之军略,攻打防御空虚的京兆尹自然易如反掌。 京兆尹既下,便不得不考虑右扶风、左冯翊境内的西凉叛军了。 于是张瑞接着说道:“令讨逆中郎将张辽为主,记室参军王昶为副,骑都尉沮授为参军,领一万铁骑,巡视西部边境,防御西凉叛军。” 关中八百里平川,正是骑兵用武之地。 这一次恐怕要跟西凉叛军打一场人数上万的骑兵之战了。 不过虽然一切都按大规模交战做好了准备,但打之前张瑞还是决定派出使者去找西凉叛军谈判一番。 万一达成协议,双方和谐相处呢? 梦想总是要有的。 “派遣从事王羽前往联络西凉叛军,询问敌军志向、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