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张瑞经历的事情太多,从招贤纳士,到开垦荒田,从推广文教到合纵连横。 属实记不得自己亲自处理的政务是哪一件。 便问道:“是何事竟得百姓趋之若鹜?” 审配递上册文,笑着对张瑞解释道:“乃此前主公亲自推广冬小麦一事。” 张瑞眼睛一亮,顿时记起这件要务。 关于推广冬小麦种植,是自己坚定决心,顶着世俗巨大压力,强行推进的。 征募种麦百姓千户于大陵县汾河之畔广种冬小麦,又令劝农官亲自下地耕种,总结经验,造术成册。 这件政务事关治下百姓选种高产作物,实现以冬小麦全面替代粟米,提高农业生产力。 “成效如何?”张瑞关切的问道。 “今岁关西大旱,粟米产量皆受影响,亩收仅一石上下。然冬小麦生性更加耐寒,附近又遍布水利。亩收竟高达三石半。” 《后汉书·仲长统传》记载通肥饶之率,计稼墙之入,亩收三石。 即汉代的冬小麦亩产约为三石。 太原大举锻造铁制农具,推广曲辕犁,又广兴水利,兴用堆肥。精耕细作使产量提升了半石,考虑到全年大旱,亩产受到影响。若明年风调雨顺,百姓继续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亩产四石亦不是没有可能。 贾诩继续总结道:“大陵县境内千户百姓种麦,共计种麦十万亩。亩收三石半,即得粮三十三万石。官府征税可得粮六万石上下。” 六万石粮食! 随坐的所有人都笑容洋溢。西河之战,征西将军府出动四万余大军,所耗粮草亦未达六万石粮食。 千户百姓就能支撑四万大军发动一次灭国之战,若是治下数十万户百姓全部种植冬小麦,官府每年得粮可多达三千多万石。能活灾民上百万人的同时,依旧维持大规模战事。 但喜讯远不止于此,如今六月,冬小麦已收割完成。 麦收后正好是大豆的种植时间,黄淮地区自古收麦后会种夏豆。 夏豆生产周期短,从六月播种,历经盛夏,九月至十月便可收获。 完全不会影响十月份冬小麦的种植周期。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曹植的《七步诗》对大豆的深刻了解。就是建立在北方高都发达的农业水平之上的。 审配对此总结道:“《史记·五帝本纪》言黄帝轩辕修德振兵,治五气,五种,抚万民,度四方。北海大儒郑玄为之注释曰,五种即黍稷菽麦稻也。菽即大豆。” “如今冬麦夏收,百姓闲来无事,不可使其无所事事。官府亦劝其耕种夏豆。《管子·重令》有云,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 “善!”张瑞笑着点头。 在这乱世没有什么是比开垦荒田,广种粮食更能安稳人心了。 而且种豆对百姓还有一份巨大的动力,那就是并无赋税。 张瑞治下,按地亩多寡收税,每亩地征收的粮食是有名数的。摊丁入亩后,通常为每亩地三斗半,灾年有所减免。百姓交足了赋税,再有任何税吏上门征税,便可以向官府告之。 不会出现百姓种一回粮食,官府就上门收一次赋税的情况。 哪怕百姓农耕水平高超,一年在同一亩地上五谷齐丰,收获二十石粮食,一亩地亦只需上交三斗半。富余的粮食全归百姓所有。 这种激励下,百姓种田的积极性将会大增,重麦、种豆、种枣、种桑,各尽其利。 关于诸夏之勤劳,广种粮食,记载最全的出自《诗经》中《国风·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冬麦与夏豆的选种,无疑会极大改善张瑞治下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农业产量。 于是张瑞吩咐道:“如今冬麦收成备受瞩目,宜广为推广,使普及各郡各县。凡孤治下,劝农官务必以劝导百姓耕种冬麦、夏豆为要务。” “诺!” 六月份将冬麦收割过后,七月便该收割粟米了。 每逢七月秋收都是张瑞治下要务,尤其今岁旱情严重,灾民遍野。秋收决定了征西将军府是否能够保持稳定,能否赈济灾民。 如今张瑞治下之地,已跨州联郡,并州、司隶皆有辖地,再强行令各县官吏都前往治所议事,将极为不便。 因而今岁的秋收议事,只有各郡太守、田曹掾史与民部官吏参与。 合雁门郡、西河郡、上党郡、太原郡、河东郡、河内郡、京兆尹、弘农郡八郡太守、田曹、民部官吏亦多达数十人。 张瑞转向裴潜问道:“各郡税收官员到齐否?” “已有七郡官员到齐,只余河内郡官员被兵戈迁延。” “嗯?是何缘由?” 裴潜解释道:“河内郡境内多山,山贼为祸严重。河内郡兵又皆随王匡南渡大河,导致山贼愈发猖獗。及主公升征西将军,总督河内军政要务,校尉郭淮、韩浩乃常领兵扫荡山贼。日征夜战,与黑山军尝有大小战事数十场。” “河内官员不得不忙于安置俘虏,分配荒田,供应物资。” 张瑞面露沉思,还是走到如今这一步了。 占据并州、河内的征西将军府,势必会与黑山军爆发激烈冲突。 彼辈以劫掠为生,而自己以打击匪寇为务。势如水火,不能共存。 张瑞料想过双方会兵戈相见,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 自己还想留着黑山军去牵制袁绍,让张燕与袁绍激烈斗争,自己在一旁享渔翁之利。 不曾想自己要先一步与张燕交战。 若是将张燕削弱的太惨,将来袁绍无人牵制,岂不是会更加顺利的占据河北? 沉思了许久,张瑞说道:“令高顺统兵两万进驻河内,以泰山压顶之势,横扫一切山贼匪寇,速还河内平宁。令张辽领兵一万五千,出壶关,迅速收复上党郡县。诸军皆谨守郡县,引而不发。” 虽然关西大旱,导致张瑞治下粮草紧张。 但受旱的诸侯又不止张瑞一人。不然张燕也不会顶着双方大战的压力,纵容山贼四方劫掠。 张瑞负担的起三万大军每月耗粮数万石与黑山军遥遥对峙,张燕却负担不起十余万黑山军的巨大靡耗。 一切军事行动都有其背后的政治目的。 张燕与三万并州精锐死战到底,即便惨胜,亦不过是能前往关西劫掠一片受旱灾覆盖的灾区,所能收获甚微。若是战败,更是会死伤无数,根基受损。 与其如此,张燕为何不去更富庶的冀州劫掠? 张瑞不能决定张燕的规划,却能立不可胜之势,因势利导。 将黑山军的祸害引到冀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