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皮埃蒙特王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虽然取得了出海口,撒丁王国却高兴不起来。   随着意大利王国的解体,整个皮埃蒙特的政治都迎来洗牌。   退回来的萨伏伊王室大家自然能接受,但原来的意大利政治家就不是如此了。   当地人并不愿意交出手中的权力,两伙人马陷入了明争暗斗之中。   这还是小问题,最棘手的是国内物资的匮乏。   原撒丁王国,现皮埃蒙特王国,境内有着多达400万人口。   在未解体时,这个数字才330万。   先不说战争带来的荼毒,就算皮埃蒙特王国是完好状态,400万人也超过了这片土地的承载极限。   这70万的差额中,大多数来自于伦巴第和威尼斯,少部分则是不愿意服从西班牙统治的撒丁岛和西西里人。   在农业上,作为一个成熟的王国,皮埃蒙特早在20年前就完成了资产改革,境内并不存在未被瓜分的土地。   工厂也是,突然失去了80%的市场,不裁人就不错了,完全提供不了新的工作岗位。   目前的皮埃蒙特,失业率高达%。   即使运气好找到了一份小工,也不足以养活一家人,因为他们要用比西班牙低1/3的工资去面对三倍于西班牙的物价。   不得已,皮埃蒙特政府只能大举借债,再用借来的钱购买物资。   但借钱需要时间,物资运输也需要时间,民众的忍耐却快要到达极限了。   时间长了,他们可是会革命的。   于是……   “皮埃蒙特想要让我们接受难民?”   马德里王宫内,面对外交部带来的消息阿方索显得有些诧异,没想到对方会采用这种解决方案,毕竟这年头大家都知道人口的重要性。   “是的,他们先是问了周边国家,除了热那亚接收了5万,法奥都明确表示不接受难民,只能来找我们了。”外长科鲁兹汇报道。   阿方索了然,法奥不接受难民很正常,法国一向对外人比较排斥,何况他们正在打仗。   奥匈则是因为境内的意大利人已经太多了——820万意大利人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已经在帝国内部初现端倪。   目前奥匈帝国德意志人为840万,匈牙利人为710万,显然,要是再开一次帝国会议,奥匈帝国可能会改名为奥意帝国。   这种情况下,不要指望他们接受哪怕一个意大利人。   “他们准备输送多少?”一旁的坎波斯插话道,表情明显有些忧虑。   随着之前难民的涌入,西班牙人口已经突破了2000万大关。   随之而来的是境内意大利人口数达到了380万,占人口总数的19%,如果继续增长,极有可能尾大不掉。   细水长流慢慢吸收还好,一次性来太多,存在抱团的可能。   “60万。”科鲁兹答道。   ……好家伙,这是准备把新涌入的人全送过来。   见两人都犹犹豫豫地拿不定主意,阿方索直接做出了决定:   “接收,但之前的难民大都送到了撒丁岛和西西里,这60万人就不这样了。   谷/span全国各个自治区一个来认领一点,具体数额你们自己分配。”   阿方索说完后,坎波斯松了口气,他就是想要人口但又不想要承担责任,有人帮忙做决定他就不用选择困难了。   “那这60万人必须要有要求,否则皮埃蒙特送过来的肯定全是老人。”坎波斯提醒道。   “这是自然。”阿方索点点头:   “这60万人的年龄最大不能超过60岁,其中40岁以下的必须在2/3以上,50岁以下的必须在5/6以上。   原则上一个家庭尽量不分开,要严格控制孤儿数量。”   全要年轻人皮埃蒙特肯定不干,这个数字算是一个比较公正的数字,当然,并不是没有回旋的余地,后面还可以再商量。   至于是不是小孩,是男人还是女人,阿方索不在乎,反正不是现在的劳动力就是未来的劳动力。   “噢,对了。”阿方索想起一件事:“还是像以前一样,新入境的意大利人都要准备一个身份牌,没身份牌的都是非法的。   可以先帮皮埃蒙特接收一部分,但是要先安置在撒丁岛,有了身份牌才能进入伊比利亚本土。”   在过去的大半个月时间里,身份牌的效果相当不错,至少难民们算是有了身份和户籍。   西班牙人知道他们不是来去自如的流民,便愿意和他们做生意乃至雇佣,意大利难民的生存环境比之前好了很多。   只等有了稳定工作后,就可以给他们上籍了。   既然好处如此明显,西班牙国内也不再认为这是个没有意义的工作。   有不少人都提出了身份牌制度要全国普及,虽然还没有转化为正式的提案,但进步党高层里,坎波斯已经和财政部长恩里克合伙筹办了一家工厂,相关的印刷设施正在准备中。   首相和财政部长的钱都花了,谁都明白未来这事百分百要通过。   阿方索知道这事,坎波斯刚和商人吃了个饭,阿道夫转头就把老爸的一举一动报告给了他。   不过阿方索并不打算做什么,官员给自己谋求私利是常事,只要不过分他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何况这也是提前在为国家战略做准备,在市场经济下,这种利益微薄的小事肯定是要外包出去的,政府不会亲自干。   ……   西班牙国内在稳定发展,另一边,普法战场更加稳定。   南法反攻到现在快两周时间了,双方的战线基本没变过。   法国这边失去了兵员素质优势后,再加上火炮上的劣势,实在是推不动。   而对面普军的情况也算不上好。   法国作为进攻方,法普之间一直维持着差不多2:1的交换比,但就是这种交换比,都让普鲁士感到相当难受。   法国人的爱国热情是无与伦比的,普鲁士基本征不到太多的伪军,光靠自己,前线每死一个士兵,国库就会空虚一分,国内的游行队伍就会壮大一分。   再加上奥匈帝国腾出手来,更是添加了潜在的风险。   幸好有沙俄在,巴尔干局势明朗之前还能拖延一阵子。   事到如今,英明如俾斯麦也感到了局势扑朔迷离,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