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元鸿所虑在理(感谢“冰焰438951276”的月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张曼对刘毅开口道:   “大师兄,宛城士卒百姓皆移至黑山,约有五万人。”   “嗯,辛苦你们了!”   刘毅点点头,对张曼成汇报的结果,十分满意。   从宛城带来的军民,加上他从广宗城带回的精锐士卒。   如今他手里的军民人数,不知不觉竟接近六万人!   六万!   这是一笔非常惊人的数字。   刘毅从未想过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他还能够保留如此多的实力。   当然如果不包括百姓,他现在手里的兵力大概只有三万。   但他已经很满意了。   因为这三万里大部分都是精锐士卒。   整体战斗力非常可观。   “主公军民人数众多固然可喜。   可是长久下去,粮食可是一个大问题啊!   我们的兵马所需消耗的粮草就是一个大窟窿,何况还有三万百姓需要养活。”   张凌不无担心道。   他虽然能够购置粮草作为补给。   但这么多张嘴,光是吃都能把他们吃得倾家荡产。   他们的兵民比十分不合理。   秦代兵民比是1比25或者1比50,到他们现在最低也不能少于1比10。   也就是说在保证,正常生产劳作的前提下。   他们三万士卒,需要三十万百姓才能够很好的养活。   士卒不是越多越好。   后勤补给也要跟得上。   不然那么多张嘴根本难以养活,一旦吃不饱肚子,手下士卒很容易哗变、暴动。   “嗯!元鸿所虑在理。”   粮草的问题确实要排在重要位置。   正是他们现在所要面临的最大问题。   募兵容易,养兵难。   刘毅空间背包里虽然还有几张粮草卡。   但也不能坐吃山空。   他现在要养的除了三万士卒,还有三万百姓。   六万人嗷嗷待哺。   眼下粮草尚足,亦有张凌所部在外行商。   可养这么多人需要的消耗的粮草,简直是个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   刘毅好不容易通过剿匪,在百姓中积攒了好名声。   日后总不能自砸门牌,去干打家劫舍之事。   仔细想想。   唯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才是长久之计。   白起点点头,开口道:   “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休耕植畜军资,而后霸王之业可成也。”   刘毅双目一亮,看来白起和他想到一块去了。   “白起所指可是屯田制?”刘毅试探性的询问。   “正是!眼下我们刚安定下来,整个山谷的土地皆可为主公所用。   我军粮草储备暂时充足,元鸿又可购置农具。   我们只要将土地,粮食,农具分与百姓,大力发展民屯即可。   若能弄到耕牛那就更好了!”   耕牛确实能够提高耕地效率,但眼下数量不多,日后可以再想想办法。   刘毅对屯田制只有模糊印象,见白起发言,向他虚心讨教。   “如何施展且细细说与我等听听!”   白起沉思片刻,将思绪屡顺后方开口道:   “主公可任命一人负责将土地,粮食,耕牛,农具分给农民。   待安定百姓,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后可用分田之术,以实际产量来征收百姓粮食。   持有官牛的百姓收四成粮食,无官牛的百姓则收三成粮食,屯田农民不得随意离开屯地……”   听到白起要征收那么多粮食,刘毅感觉剥削有些严重,怕有不妥。   “我听闻先秦都是十五税一,三十税一,我们这样会不会压迫过重导致百姓叛逃?”   白起摇摇头:   “百姓会抵触在所难免,对于他们来说现在有土地可耕种,可以保证安稳的生活。   只要我们不进一步压迫,他们不会叛逃的。   他们需要的是安稳的生活,我们的军队能够庇护他们、守护他们,满足他们这个愿望。   他们度过抵触期后,种田的积极性慢慢会提高的。”   张曼成有些好奇:   “为何你从头到尾都在说民屯,而不提军屯?   军民一起屯田,不是能够更好的解决军粮问题,促进整体的稳定。”   白起笑了笑,解释道:   “军屯势必会使士卒缺少锻炼,进而降低战斗力,所以我主张还是以民屯为主。   不过具体情况也要具体分析,毕竟我们兵民比实在太夸张。”   众人闻言恍然大悟。   不可否认,屯田制对恢复农业生产具有重大作用。   屯田制由来已久,是历史发展中逐渐完备起来的,是历史发展的的凝聚物。   众人心中很清楚,军粮就是一切行动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   也是他们现在迫切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   听完白起的分析,刘毅陷入沉思。   军屯确实不可避免的使士兵战斗力出现下滑。   但他们的兵民比,接近1比1也着实夸张。”   想到这里他心中已有计较:   “我意先民后兵,化兵为民,以民促兵,兵农合一。   前期我们以民屯为主、军屯为辅的策略,军民一起生产和发展。   让士卒深入百姓中去协助他们完成屯田,这样我们收粮的时候他们抵触心理会降低很多。   有助于让百姓的心朝着我们靠拢。”   民屯为主、军屯为辅?   听完刘毅的解释,众人觉得还是具有可行性的。   山谷土地肥沃,许多荒芜的农田可以开垦。   军民一同屯田可以在短期内开垦农田,使得农业能够尽早恢复生产,实现稳定发展的目标。   军民齐心,假以时日必当仓禀皆满。   经过一番商议后。   任命裴元绍、周仓、廖化、李大贵几人负责相关事宜。   众人分工合作。   为百姓建造房屋、分发土地、赠予必要粮食、农具、租借耕牛。   屯田制在慢慢施行的同时。   刘毅又令白起、张曼成从军民中,挑选青壮,组织修建道路,修缮加固建筑、进一步扩建小城。   为了提高积极性和效率,刘毅将五百贯五铢钱交付给张凌。   除了必要储备外,一部分用于采购各项所需物品,一小部分奖励给参与建造小城的军民。   如此一来。   尤其是参与建设的百姓,热情高涨干得热火朝天。   他们不但能填饱肚子,还能得到些许工钱。   虽然很少,但他们已经很满足了。   经历黄巾起义的战乱,他们对于当前安定的生活倍加珍惜。   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他们的美好生活!   至此军民一心、浩浩荡荡的投身建设的潮流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