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没有人敢当面说自己错了? 但李瑁今天说了。 而且说得理所当然。 李隆基怒极反笑,冷言说道:“礼记有云,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怎么,圣人的话,也有错?” 李瑁也冷冷一笑:“圣人的话为何不能有错?” “呵,有意思。” “这事儿的确很有意思,儿臣敢问父皇,想不想要大唐社稷绵延万世?” 李隆基便是一愣。 他还真就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思忖片刻,便皱眉答道:“苏仙子把那些古篆的意思说给你听了?” “父皇难道以为师妹瞒得住我?” 迎接李瑁的,是许久的沉默。 但他看得出来,李隆基很挣扎,而他的挣扎,并非是想与不想的问题,而是在李瑁如此逼问之下,答与不答,又该怎么答的问题。 他已习惯了高高在上,习惯了俯瞰众生,习惯了他人的唯唯诺诺,战战兢兢。 此时突然有人以这种满是威胁的口吻与他说话,令他很不舒服。 但儿时被幽禁的七年的经历,又让他比谁都明白一个道理,暂时的隐忍远比逞一时之豪气更加重要。 于是,在良久的沉默之后,他选择了隐忍:“江山永固,社稷长存,朕之所愿矣。” 李瑁立时便露出胜利的笑容:“敢问父皇,倘若天不从此愿,父皇是俯首认命,还是奋力一搏?” 李隆基便又是一愣。 “倘若天欲乱我社稷,祸我百姓,毁我基业,父皇敢逆天否?” 君权天授,李瑁这个问题,已然触及到皇权存在的理论根本,他虽心知肚明,但却说不出口。 于是他再度选择了沉默。 李瑁突然放声一笑:“父皇可知师傅为何要收儿臣为徒?” “为何?” “因为我敢逆天!” 此言一出,李隆基立时眉头大皱,但不知为何,心底却似乎有一股热流蠢蠢欲动。 在他的眼中,此刻的李瑁,更是仿佛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我欲逆天,保我大唐,但若连自己的母亲都保不住,又谈社稷万民?” “大唐,儿臣要保,母妃,儿臣亦要保,这,便是儿臣之欲,此欲比之母妃何如?” “父皇若是觉得儿臣欲壑难填,亦可一刀杀了儿臣!” “这逆天保唐之事,便请父皇另请高明!” 说完这话,李瑁不在多言,只是定定的李隆基的对视着。 这哪里是论? 这就是赤裸裸的威胁! 李隆基很愤怒,但又很无奈。 如果认定李瑁是个大奸大恶之人,野心勃勃之辈,那这些话从他嘴里说出来,无非也就是虚张声势而已,杀了也就杀了。 但他偏偏又不是这样的人。 相反,他自醒来之后的种种行事,分明便是坦坦荡荡,只问对错,不间亲疏,琦玉庄一案之后,他对待李林甫的态度,已是将这一点体现的淋漓尽致。 武惠妃亦是在其力劝之下方才于今日坦承构陷前太子之事。 这般行径,可不像是图谋甚大的样子。 除非这李瑁就是个傻子。 他傻么? 如果斗酒诗百篇的人傻,那这天底下怕是就没有聪明人了! 所以,李瑁现在说的每一句话,都值得自己深思熟虑。 哪怕他态度倨傲,哪怕他目无尊卑,哪怕他在当面威胁一个皇帝! 见李隆基久久无言,李瑁心头才稍微松了一口气:“父皇,母妃有罪,但是否真的罪该万死,恐怕尚无定论,而且,儿臣愿意替她赎罪!” 李隆基双目一凝:“你这又是什么意思?” “母妃构陷前太子不假,但也请父皇仔细想想,前太子又不是头猪,母妃让他带甲入宫他就不问缘由,真的带甲入宫了?” “他为何要着甲带兵入宫,他的真实目的是什么,难道父皇不曾仔细考量?” “会不会是有人怂恿他行那大逆不道之事,又借母妃之手将其除之?” “若是如此,那母妃不过便是被人利用,而且还是为求自保,虽然亦是有罪,但却罪不至死!” “又或父皇觉得母妃该死,那儿臣便拿大唐基业,江山社稷,万民福祉来换母妃一条活路,父皇你肯是不肯?” 李隆基被他这一番话说得眉头大皱,却也牵动了他心中一直存在着的那个疑惑,当初李瑛为什么会突然带兵入宫,老实说他也想不通。 要知道在那之前,自己就曾动过立惠妃为后的念头,而满朝文武也都知道。 之所以没有将此事办成,便是以为当朝太子并非惠妃所生,若立武惠妃为皇后,这其间确实会生出许多麻烦。 按武惠妃方才所言,是她给李瑛写了一封信,请李瑛带兵进宫帮忙缉拿匪盗,李瑛才带兵进宫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武惠妃让李瑛带兵进宫抓贼,他居然就真的带兵来了! 他真是来抓贼的么? 恐怕不见得吧! 除非真如李瑁所言,他李瑛就是个蠢笨如猪的家伙! 而李瑁后面那几句话,更是让他心惊胆战。 惠妃有罪,李瑁愿赎之,赎罪的法子,便是要逆天而行,延续大唐社稷,拯救江山百姓。 上官婉儿留下的遗言和推背图上的谶语…… 但是,真的就只能靠他李瑁么? 我李隆基难道不行么? 李隆基紧紧的皱着眉头,脑海中一遍又一遍的过滤、筛选着这么多年来发生的每一件事,但却始终难以勾勒出整件事的全貌。 许久之后,他才又沉声问道:“那些道门古篆,是什么意思?” 果然问到这里来了么? 既然在这个时候问出这个问题,看来李隆基心里已经偏向跟自己做这笔交易了。 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狡黠笑意:“父皇可知,师傅为何要借师妹之口将古篆解于父皇,却将儿臣摘在其外?” “说!” “只因师傅知道儿臣胆大,若是知晓那古篆所指,还不知会干出什么样的事情来。” “但师傅算无遗策,却是漏了一点,我既有逆天之胆,又如何会听之任之?” “自然是要想发设法从师妹口中套出那些话来的。” “呵呵,斗转星移月圆日,乾坤互逆阴阳时。一帝两朝异世起,兴亡盛衰皆此子。” “天命无常故恒在,道本无识可居之。非都为都震魍魉,非皇亦皇日月光。” 李瑁缓缓的念出这八句谶语,字字铿锵有力,句句抑扬顿挫,念完之后,又是微微一笑,继续念道。 “道隐西南,无迹,阴阳之华汇为相矣,乾坤之变成其势哉,欲遏异世,镇而取之,天命,则可改。” 听到“天命,则可改”,李隆基立时眼前一亮:“后面四句是什么?” “居之以道,寿则永寿,势之顺逆,强亦恒强!” “父皇,二十四句古篆至此已解其二十,唯剩最后四句,难道父皇还没看出来天欲灭唐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