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人去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94章专业的事交给专业人去做   若是旁人听到嬴政的发问,或许会一脸震惊。   始皇帝主动让位,这本就是惊掉人下巴的事,现在竟问继任皇帝赵昆,是否怪罪他?   这是什么意思?   莫非其中还有外人不知道的隐情?   事实也是如此,这句话,只有父子二人才明白其中的含意,但父子二人谁都没有言明。   不过,再认真分析一下大秦的局势,也不难理解嬴政的做法。   赵昆以前就是一个实干家,他对于称呼之类的东西,并不怎么在意。   甚至对权力的态度,他一直都觉得,够用就行。   皇帝这个至尊之位,在赵昆眼中,其实是属于一个吉祥物一般的位子。   论权力,如今他已经行使了监国之权,在大秦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唯一高过他的嬴政,面对他的决策,从来不懂拒绝为何物。   反而,做皇帝有太多的束缚。   赵昆还是太子的时候,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但如果他成了皇帝,去一个试试?   莫说老派帝国重臣,即便是那些跟随他成长起来的新朝臣子,恐怕都会齐刷刷的表示反对。   做事情也会变得束手束脚,为推行国政凭空添加了许多障碍。   可以说,皇帝这个宝座,对于赵昆来说,根本毫无意义。   嬴政很清楚这一点。   但有些事,他不得不做。   站在嬴政的角度想问题,其实也不难理解。   虽然赵昆在皇子时期,就已经开始对帝国的掌控了,但在嬴政眼中,并不足够。   赵昆的眼光、谋略以及手腕,样样不俗。   但因为他所处的位置,注定了他格局不够。   很多事情,没有到那个位置上,绝对不会懂。   帝王之术,赵昆不缺。   他唯一欠缺的,便是帝王心境。   这种东西,说起来是一种玄之又玄的感悟,可对嬴政来说,却又是真实存在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   当初嬴政派三十万人北击匈奴,打得匈奴不敢得瑟。   可他还是在所有人的不解之中,征调民夫七十万人,修筑长城。   北疆地势险峻,天气苦寒。   在那种地方开展工事,完全就是拿命去填。   十多年下来,数十万民夫命丧长城。   但嬴政一直不为所动,每年都会加派人手。   这件事情,是嬴政在历史上被人攻奸的主要点之一。   但是,嬴政有办法么?   他没有!   华夏之地,向来讲究家国天下。   身为华夏第一位皇帝,便是华夏之主,也是天下百姓之主。   没到嬴政那个位置上,其他人根本理解不了他的想法。   在那个时候,北方的匈奴、南方的百越,都是大秦的心腹之患。   并不是以大秦的实力,打不过他们。   而是出于种种原因,根本不可能彻底消灭他们。   这些蛮族,如同杀之不尽的狼群,只要找到机会,便会冲上来撕咬大秦的一块血肉。   长此以往,就算是一头雄狮,也会被一点一点蚕食。   嬴政敏锐地注意到了蛮族对华夏之地的威胁。   所以,他想趁着自己在位的时候,为子孙后代,留下抵御蛮族的屏障。   正因为如此,嬴政才会狠下心肠,征调数十万民夫,用命去填长城。   难道他不知道这个命令,会造成什么后果么?   但是,他没有办法。   若非后来赵昆将匈奴彻底覆灭,恐怕长城这项损耗巨大的工程,至今都还在修建着。   嬴政十分确信,若将赵昆摆在自己当初的位置上,以他现在的心境,多半不会选择那种做法。   他硬不起那个心肠。   是的,他硬不起来。   这是嬴政从赵昆身上找出的唯一弱点。   但这个弱点,只有登基之后,他才能慢慢地改正过来。   因为,说白了,赵昆缺的东西,叫做帝王之威。   嬴政清楚,赵昆也十分清楚。   但赵昆一直在装傻。   如今被嬴政强硬传位,赵昆躲无可躲。   可想而知,以后赵昆遇到让自己左右为难的事情,绝对会有很多。   嬴政十分想看看,面对那些事情的时候,赵昆会如何解决?   在处理政务,引导大秦方面,嬴政自认为已经不如赵昆了。   甚至,如今的大秦,即便是嬴政这个帝王看来,也有很多一知半解的东西。   倒不是说嬴政不伟大了,而是时代的局限性摆在哪里。   若让嬴政去一趟未来世界,他做得肯定比赵昆还好。   可如今的他,只想知道,在他有生之年,赵昆能够将大秦带到何种高度。   提前退位,便是这个心思。   眼见嬴政笑吟吟的看着自己,赵昆最终无奈苦笑道:“不瞒父皇,秦二世这个称号,我很不喜欢!”   嬴政出人意料地没有反驳,而是笑道:“这个不能变!”   “那我可不可以弄个年号?”   “什么年号?”   “比如从明年开始,不叫秦二世元年,叫政昆元年!”   “政昆?”   “对啊!政和昆,相当于父皇跟儿臣共治天下!”   “哈哈哈,你这小子,尽喜欢瞎折腾”   嬴政大笑一阵,伸手拍了拍赵昆的脑瓜子。   就如此,父子二人坐在龙椅上,闲聊了起来。   聊到最后,赵昆看嬴政心情似乎不错,这才从怀中掏出一个折子,尴尬的说道:“父皇一纸传位圣旨,让我等焦头烂额。这是决议会商讨了整整两个时辰,最后拟出来的处置办法。”   嬴政接过折子,开始的时候还是一副漫不经心的神态。   显然,对于这种退休状态,嬴政适应得极快。   然而几个呼吸之后,嬴政的眼神逐渐锐利起来,他扭头看向赵昆:“这是何人的想法?”   赵昆挠头笑道:“自然是儿臣自己的。”   嬴政想要干脆甩锅,从此以后逍遥快活,哪里会有那么美的好事?   因此,赵昆借鉴记忆之中的一些东西,这才用最快的速度,拟定出来这么一份章程。   具体内容,实际上只有两条。   第一条,始皇帝传位,给大秦万世基业开了一个好头。   从此以后,大秦后世的帝王主动传位就该被定为永例。   赵昆在奏折中明确指出,帝王年过四十,须立储,此后主要的目标,就是将储君培养成合格的帝王。   储君继位,要经历三个步骤。   立储、监国、登基,缺一不可。   在这个过程之中,上代帝王全程监督,直到他觉得满意,便可传位,自己享受退休生活。   这个制度,可以说是严格恪守了“一带一上”的准则。   当然,太上皇也不是直接放下所有权力。   这便是赵昆在奏折之中点明的第二点。   那便是,皇帝传位之后,还要统领全国军权,至少三年。   若他愿意,可以一直掌握军权到驾崩。   赵昆提出这些想法,都是有自己的考量。   首先,规定皇帝四十岁必须立储。   这是因为,帝王这种职业,也是有黄金年龄的。   正常来说,一个帝王成年之后继位。   即便自小接受帝王术的教育,其实也没什么太大的作用。   学习的本质,是让他能够培养一种正确的思维模式,以便用最快的速度进入工作状态。   可处理政务,却是一种极其需要经验的事情。   大概再用十年的磨砺,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皇帝。   另外,一个皇帝是有自己的执政理念的。   主管大秦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各种事务千头万绪。   如何在繁杂的政务中,推进自己的既定政策,   这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项耗时日久的工作。   十年成长,十年布局。   到四十岁的时候,布局已见雏形。   而这个时候,他的皇子们也基本成年。   皇帝大可以从中挑选出自己看好的皇子立为储君,加以培养。   四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前期施政方略已经逐渐走上正轨,可以分出多余的精力去培养储君,为下一代打好牢固的基础。   两边都不耽误。   而让太上皇掌管军权,又是一个点睛之笔。   退位是交出政务,而保留军权。   枪杆子握在手里,天下就乱不了。   哪怕是储君无法压服天下,或者国内其他人有别的异动,太上皇也有足够的实力镇压天下。   用赵昆的说法,按照这个处置措施,若能够延续下去。   基本上,大秦江山可以如同嬴政所愿,永传万年。   皇帝书房中,嬴政听了赵昆的叙述,闭目沉思良久。   对于赵昆的说法,他自然是无比赞同。   他只是在感慨,果然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父皇觉得如何?”赵昆出言追问道。   嬴政洒然一笑,点头道:“既然你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按照你想的做吧!”   赵昆露出满意的笑容,微微颔首。   他心里十分清楚,哪怕说太上皇执掌军权,但对嬴政与他来说,却没有任何掣肘。   嬴政对他的信任,完全是全身心的信任。   后世子孙,恐怕很难享有这样的“特权”。   父子两人商议一阵,便定下来皇权更替的仪式。   三月中旬,待新一轮科举结束,便会为赵昆举行登基仪式。   登基仪式结束,赵昆将作为秦二世,进行自己第一次大巡狩。   这也会成为大秦继位皇帝的必要流程。   嬴政六次巡狩天下,赵昆规定,后世继任者,至少五年要巡游天下一次。   巡游天下,可以让帝王更好地认识民间疾苦,然后调整自己的施政方略。   至于帝王出巡,朝堂空虚的问题,则压根不会存在。   赵昆一系列措施下去,如今的大秦,已经逐渐形成了三权分立的格局。   军权归太上皇,立法权归决议会,施政权归皇帝。   帝王出巡的时候,决议会可以代行帝王的权柄。   再不济,还有太上皇坐镇中枢,不可能乱起来。   父子二人商定完毕,赵昆便起身告辞离开。   说来奇怪,嬴政传位,让他做秦二世。   他心中虽然还是有点不愿,但事情已成定局,他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不过,现在让他担忧的是,嬴政退休生活如何安排?   “今日起,两年之内,你要跟朕生个孙子,否则朕家法伺候。”嬴政突然说道。   “?”   赵昆脚步一顿,额前缓缓冒出一个问号,不由转头道:“父皇你来真的?”   “你觉得呢?”   见赵昆一脸错愕,嬴政挑了挑眉。   “我”   “日后你要操劳国事,哪有时间要孩子,现在又不忙,多生几个吧!”   赵昆目瞪口呆。   这一刻,他突然感觉,嬴政执意传位,最主要的目的,便是想逗孙子,尽享天伦之乐。   草率了!   接下来的两个月,赵昆除了忙碌继位之事,还跟王雅辛勤耕耘。   而嬴政下了一道圣旨后,便万事不管。   剩余的事情,全部都由赵昆操心。   这就好比,结婚的时候,父母一概不管,全部都是自己张罗。   因此,赵昆简直忙得脚不沾地,身不下床。   这次皇权更替,和普通的传位不同。   赵昆在此之前,一直便以皇子,太子的身份,行治国之权。   而且他不是普通的治国,在扶苏监国期间,就对大秦进行了一次次改革。   如今登基称帝,更是彻底来了一次大变动。   别的帝王登基,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对赵昆来说,甚至大秦的国家机构,都要替换一遍。   大秦之前的国家机构划分,其实并不复杂。   基本上是先设置官职,然后以官职弓领部门。   朝堂主干,是三公九卿制。   每一个职位下面,都设置一个部门。   具体到下面,便是郡县制。   这种机构设置,乍一看似乎没什么毛病,相比于以往的分封制,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实际上,真正用起来,并不算得心应手。   比如说三公中的太尉,说是最高军政长官,但自己也没什么军权。   太尉须得是将军出身,可将军出身之人,一般都懒得烦心政务。   比如说王贲,虽名为太尉,却从来不去衙门上班。   太尉的职衔给他,完全就是一个名誉。   处理政务,自然是文官最拿手。   长此以往,太尉便会被手下文官架空。   如同后世的某个经济发达,但军事力量弱得一逼的朝代一般。   最高军务长官先被架空,随后被文官集团欺辱。   到那个时候,代表国家脊梁骨的军队,战力就会大幅度下降。   其余官职,也有类似的问题。   记忆之中,有无数先进制度的赵昆,自然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   这段时间,他一直在筹备全国机构的大换血。   郡县制的框架可以保留,但是朝堂中枢,各种机构必须进行调整。   调整的原则,便是以简捷高效为主。   机构的设立,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比如说,大秦国家银行,监海局,或者市场监督局,都是专业性极强的机构。   其次,机构选拔的人手,必须专业对口。   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