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贤王搞事情的节奏根本停不下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唐贞观,长安城。   皇宫之中。   李世民脸色铁青,前几日刚刚收到李靖传回来的战报,得知李奇的“战场奇迹”,他很是为自己的儿子自豪了一把。   甚至在太极殿上,公然赞赏李奇。   说贤王是大唐军神接班人,未来帝国的栋梁!   可是,就在昨天!   李世民看了李奇的日记,这才知道,这小子竟然带着三百人去执行什么“斩首”任务。   这不是瞎胡闹吗?   李奇瞎胡闹那是因为年纪小,不懂战场的可怕,更不知道三十万突厥大军是什么概念。可是你李靖知道啊!   你李靖久经沙场,南征北战,什么样的情况没见过?   就这种任务,无论派给谁,那基本上都相当于是:没指望这支斩首小队能够活着回来。   这样的事情,怎么能给堂堂贤王去做?   你李靖是何居心?   好吧!   虽然奇儿是回来了,而且任务完成得很漂亮,还把突利这老乌龟给绑回来了。   但是,万一有哪个环节出问题了呢?   万一呢?   凡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   如果真的出现了万一,岂不是说,自己这么优秀的儿子,就没了?   李靖,好胆!   所以这一刻,李世民很愤怒。   但是这种愤怒又不能对人言,前方战场的情况,战报都还没回来,你怎么就提前知道了?   不好解释。   所以咱老李只能生闷气。   “陛下,长乐公主求见!”   御书房外,有太监通传。   李世民收起日记副本,藏好。然后起身,走出案桌,道:   “让丽质进来吧!”   李丽质自从伤势恢复后,很是乖巧了一阵子,也不闹着出宫玩了。   为的就是让老李省点心。   不过,在宫中待久了,她又觉得无聊了。   “儿臣拜见父皇!”   “起来吧!”   李世民和煦的道,“今日来找朕,是不是又想着出宫玩去?”   李丽质撇撇嘴:   “才不是。”   “宫外太危险了,儿臣自然知道分寸。对了父皇,二哥有消息没?他什么时候回来?”   说起你二哥啊……   是得下道旨意让他回来,要不然指不定还出什么幺蛾子。   李世民笑着道:   “你二哥挺好的,立个几个大功。这一次西征突厥,恐怕功劳最大的就是你二哥了。”   “真的?”   李丽质眼睛里面闪烁着小星星。   她骄傲的道:   “我就知道,二哥是最厉害的。”   李世民没有作声。   不得不说,李奇崛起的速度太快。   满朝文武之中,除了几位御史,其他人对李奇的观感都很好,甚至公开赞赏。   比如程咬金,自不必多说。   户部、工部、礼部的尚书对李奇也是赞誉有加,恨不得把李奇安排到自己的衙门上班。   兵部就不用说了,李靖西征突厥,点名要李奇随行。   这等影响力,有时候让李世民也暗暗心惊。   相比较之下,太子则就显得沉默得多。   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李世民目前还不好说,只能判断的是,贤王应该对权利毫无眷恋之心。   甚至有点讨厌帝王这个位置。   所以,李世民有时候根本就看不懂李奇。   天底下,竟然还有人讨厌做皇帝?   真是咄咄怪事。   李丽质见老李半晌不接话,只好自己道:   “父皇,儿臣想出宫一趟,去二哥府上,找武姐姐玩。”   “嗯?”   李世民眉毛一挤,“什么武姐姐?”   李丽质噘着嘴,道:   “武姐姐是二哥的好朋友呀,一直就住在二哥附上。以我看,二哥迟早会把武姐姐取为妻,到时候就是贤王府的王妃了。”   李世民心间一凛。   奇儿还有这等秘密?   在府中私自藏了一个娇滴滴的小美人?   他当即问道:   “丽质,你见过那位武姐姐?”   “嗯!”   李丽质毫不设防,直接道:“上次去二哥府上小住,我便和武姐姐一起玩来着。武姐姐很聪明,人又好,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二哥总是不让武姐姐出府。”   李世民颔首。   他了解自己这个儿子,如果真是喜欢的人,恐怕不会这么对待。莫非这女人还有其他来头?姓武?好像那个日记里曾经提起过……   李世民笑着道:   “可是你二哥现在不在家,你去他府上,会不会不太好?”   李丽质满不以为意。   她傲娇的道:   “那有什么。二哥以前就说过,我随时想去小住都可以,不用和他打招呼。”   得,你二哥一句客气话。   你倒是真不见外。   李世民想了想,这丫头在宫里待得烦了,不放出去溜溜恐怕每天都会来麻烦自己,到时候耳朵边净是嗡嗡嗡的声音,也是个麻烦事。   这样想着,李世民便道:   “也好!明日吧,明日朕派一队金吾卫护送你过去。”   李丽质闻言,大喜道:   “真的?儿臣谢谢父皇!父皇最疼儿臣啦!”   说罢,便欢天喜地的出了御书房。   李世民心中暗暗叹了口气:真希望这几个儿女永远都长不大啊,兄妹几个相处和睦,自己也能省心不少。   目前来看,趋势还是不错的。   翌日,李丽质便在一队金吾卫的护送下,直接进了贤王府。   客居贤王府上的人,除了武则天,还有王勃和孔颖达。   两人这些日子,正在为《长安日报》的创刊号埋头苦干。   从选题,到撰写,都亲力亲为。   李奇曾经说过,希望回来就能看到已经成型的长安日报,内容审核无误后,就去工部借一下印刷工具,直接海量开印。   首先就要确保长安人手一份。   这是赔本的买卖。   至少在王勃和孔颖达看来,殿下做这件事情,完全是一心为公,不图名不图利。   两人自然不知道,李奇就是为了图前。   一旦等长安日报发行成规模了,里面大大小小的广告块,都是钱啊!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舆论的引导。   有这份报纸喉舌握在自己手里,什么御史,都是小儿科。   自己在民间发起的舆论,就能让一位当朝大员社死,甚至要被逼得引咎辞职。   时间就这么一晃而过。   大约五天后,长安城外,终于迎来浩浩荡荡的三百玄甲军。   为首的号兵大声喊道:   “殿下西征斩首,羁押突厥可汗突利进长安!”   “殿下西征斩首,羁押突厥可汗突利进长安!”   声音远远传出去,很快就引起全部百姓的注意。   突厥的可汗被抓了?   殿下西征?   哪位殿下?   没听说过长安城哪位殿下带兵西征啊,西征的不是军神李靖吗?   虽然很多百姓很疑惑,但是还是很自觉的让开一条道。   李奇骑马而入,一身明晃晃的盔甲,仿佛一位少年将军,威风凛凛。   人群中,很快就有眼尖的吃瓜人,立马认出了李奇。   “是贤王殿下!”   “贤王殿下竟然带兵西征?”   “没想到,咱们长安大善人也是一位挥斥方遒的将军啊!”   “贤王无所不能!”   “抓回突厥可汗,当浮一大白!”   “走走走,李记火锅走起,今日某请客,咱们不醉不归!”   李奇听着群众们断断续续传来的议论声,真想大声说一句:   会说,你就多说两句。   进了长安城,很快,百官们也惊骇相传。   说是贤王殿下抓了突厥的可汗回京!   这可是亘古未有的壮举啊?   西征队伍才开拔多久,怎么就把人家的可汗给抓了?   莫非突厥的可汗亲自上战场一线,所以才被大将军给逮住了?   当然,也有一些人开始人心惶惶。   贤王殿下回来了,这下又要搞事情了。   这位殿下就没有消停过,每天不折腾一点事情出来,似乎就浑身不舒服。   没多久,便看见前方有太监领着几位大内侍卫,匆匆赶来。   “贤王殿下,陛下有旨,传贤王殿下进宫面圣。”   李奇翻身下马,看了那公公一眼:   “我可不可以回去先洗个澡?”   “啊这……”   那位公公显然没有料到,李奇会这样回话。   他虽然知道,这位殿下从来不按套路出牌,但是,陛下召见你,你却说要去洗澡,这是不是有点太过了?   那公公只好委屈的道:   “陛下和朝中百官,此刻正在太极殿上等着殿下。”   你去不去,你自己看着办。   反正奴婢是不敢催,也不敢问,你要去洗澡了,我就如实奏明陛下就是。   李奇沉吟一小会儿,便道:   “那走吧,别让父皇等太久了。”   那公公终于松了一口气。   李奇就这样身着盔甲,进了宫,上了太极殿。   殿内。   群臣纷纷侧目,就连太子李承乾也满心羡慕的看着李奇:还是二弟好啊,下江南,出突厥,想干啥就能干啥,而且还都能干出成绩。   嗯,还好二弟交代给我的石油勘探工作有些眉目。   否则,我岂不是样样都被比下去了?   李奇当朝而跪:   “儿臣参见父皇!”   李世民非常满意的看着李奇,那眼神分明再说:众卿家,都瞧瞧,啊,仔细瞧瞧,这就是朕的儿子。朕只是派他去监军而已,他却亲手把突利那只老乌龟抓回来了。   你们的儿子,能办到这一点吗?   “起来吧!”   李世民面上仍然装作古井无波,淡淡的道:   “你进城就大喊大叫,怎么,突利可汗被你请到长安做客了?”   李奇会意。   立马就回话道:   “回父皇。”   “这事吧,说来就巧了。儿臣随李军神前往突厥采风,但是漫天隔壁草原,实在是无趣的很。于是儿臣就自己找了条路,去到了突厥王庭。”   “你还别说,突利那只……可汗还是非常好客的。”   “听说儿臣来自长安,死皮赖脸非要跟着来。说大唐帝国乃天下第一强国,长安富庶,冠绝天下,非得来看看。”   “儿臣心想,我大唐广纳四海之客,来就来吧。”   “但是儿臣又怕他迷路,只好勉为其难,向李军神告假,亲自送突利来长安了。”   额……   殿下你在说什么?   突利好好的突厥可汗不做,要来长安做阶下囚?   虽然大家都知道,殿下是胡说八道。   但是却没人指出来。   谁看不出来,殿下正和陛下在唱一出双簧呢!   李世民很满意的道:   “如此甚好。既然突利可汗已经到长安了,就交给大理寺招待一下吧。也不能显得咱大唐失了礼数。”   嗯?   招待外宾不应该是鸿胪寺的事情么?   怎么分派给大理寺了?   李世民没有细问李奇是如何深入突厥腹地的,这种事情,到时候李靖的战报里自然会如实呈现,听李奇这里胡说八道,也不知道哪一些是真,哪一些是假。   他顿了顿,又道:   “奇儿,你既然回长安了,便不必再赶赴突厥战场了。”   “这一趟跟着李靖,也算是见识学习到不少东西了吧?就留在家里,好好沉淀消化一下。”   李奇本就不想再出去了。   听见这话,自然是配合得十分完美:   “儿臣遵旨!”   交割完突利,李奇终于回到府中。   只是刚刚踏进府门,便听到一声熟悉的“二哥”传来。   然后李奇就看见,李丽质和武则天两人,携手从西厢房的院子里走了出来。   这是什么节奏?   丽质怎么会住在贤王府?   什么时候的事情?   李奇愣了好一会,才不解的道:   “丽质,你……”   李丽质抢答道:   “你不在家,我在宫里闷得慌。所以就和父皇说,要出来找武姐姐玩啦。”   李奇愕然:   “所以,你告诉父皇,武姑娘在我府上的事情?”   “对啊!”   这又不是什么大事,为什么不能告诉父皇?   李丽质天真的看着李奇。   只见李奇脸色变了变,然后问道:   “父皇可有说什么?”   李丽质想了一下,老李那天似乎并没有说过多的话,“父皇没说什么,就派了一队金吾卫送我过来。”   李奇心中稍微安定。   看样子,老李对武则天应该并不感兴趣啊。   也对,人都没见过,哪来的兴趣呢?   不过这个名字还是尽量少出现在老李的面前,免得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就想来看看了。到时候看一眼,看出事情了,算谁的?   想到这儿,李奇才道:   “丽质啊,父皇公务繁忙。你没事少去打扰他老人家。”   “嗯哼~”   李丽质不置可否。   她奔过来,挽着李奇的手,道:   “你从突厥回来,给我带什么礼物没有?”   李奇很遗憾的道:   “本来是带了个大礼,但是父皇把那份大礼送给大理寺了。”   “大礼,大理寺?”   李丽质不解:“二哥,为什么大礼要送给大理寺?”   李奇很正式的答道:   “因为大理寺,就叫大理啊!”   李丽质被李奇搞得有些头晕,她挠了挠头,道:   “哎呀,我不管了。”   “你既然回来了,今天咱们就去长安街逛逛吧?”   跟着李奇出去,安全还是有保障的。   不过,李奇今天并不想逛街。   他摇摇头,道:   “我刚刚回长安,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这样吧,等几日,等二哥忙完这几日,一定带你去东西两市,咱们放开玩、放开吃、放开买。”   “一言为定!”   李丽质伸出手指头,李奇只好勾了上去: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谁变谁是老乌龟。”   回到自己的后院后,李奇终于舒舒服服的洗了个澡。   他很快就把王勃和孔颖达两人叫了过来。   算下来,这得有大半个月时间了,这两位才子总该折腾出一些东西了吧?   孔颖达手上拿着一份文稿,恭敬的递了上去:   “殿下,这是属下和子安一起商议的《长安日报》创刊号全文,请殿下过目。”   李奇接过文稿,细细研读。   不得不说,王勃的才华真不是盖的,用来写社论真是有点浪费了。   不过,为国做贡献,也谈不上什么浪费不浪费的了。   “论吏治的分权管理?”   “长安宵禁的取消试行办法?”   “大唐外交邦国策略之一二?”   李奇细细读下去,返现孔颖达和李奇两人,的确是下了苦功夫。   就这份报纸,拿到朝堂上议论都完全不跌份。   当然,要成为老百姓津津乐道,且乐于传播的道具,就还差了点东西。   读完后,李奇才抬起头。   见孔颖达和王勃满怀期待的看着自己,李奇赞许道:   “非常不错。”   “二位的大才,放在这小小的长安报社实在是有些委屈了。我答应你们,等咱们长安报社支棱起来后,二位若想入朝为官,本王一定大力举荐。”   孔颖达和王勃连忙谦逊的道:   “属下能够跟着殿下,做这么一份前无古人的壮举,已经心满意足。”   只见李奇点点头。   然后转折道:   “不过嘛……”   孔颖达和王勃一听这个不过,立马就精神一震。   果然!   还是有问题,殿下只是匆匆看了一眼,就看出问题所在。   而他们两个,来来回回琢磨了十几遍,确认没有任何问题后,才敢把这份《长安日报》递到李奇的手上。   还是嫩了些啊!   李奇笑着道:   “你们俩也不用紧张,这份报纸的内容很好,专业过硬。”   “我只是提一个小小小小的建议。”   “你们得知道,咱们这报纸,不是上朝给父皇、给文武百官看的。而是给长安城百万百姓看的,他们能看得懂吏治,看得懂邦交?”   “显然是不能的。”   “所以,咱们这份报纸,想要让百姓们都热衷于看和讨论,就必须得加点东西。”   这番话说出来,孔颖达和王勃两人都是猛然一惊。   对啊!   自己怎么就没想过受众是谁呢?   老百姓们就算要看,也八成是不太懂这些内容的。   那怎么办?   岂不是白忙一场?   只听李奇继续道:   “我打个比方啊!”   “比如,你们写写平康坊的花魁们,一些风流韵事。”   “又或者是东西两市有什么八卦,甚至可以抹去姓名,写写当朝大员偷看隔壁邻居洗澡的故事,这些事情,老百姓们肯定爱看。”   孔颖达:……   王勃:殿下你看看我满脸的黑线……   我们好歹也是才子啊!   能写这种市井小文?   不可能的!   不过,两人对视一眼后,立马就领悟了李奇的精神:这是要通过这些市井小文,激发百姓们的阅读欲望,然后让长安日报火爆长安。   等一下!   还有一个致命问题,这年头,并不是人人都识字的啊。   很多百姓家里,可能都是目不识丁,一个识字的都没有。   尤其是大人。   小孩倒还好说,现在私塾里开蒙,多少也能读一些字了。   孔颖达咂摸着李奇的话,道:   “殿下所言,甚是有理。”   “恐怕我们不仅得写一些市井小文,还得写的百姓们看得懂、乐意看,行文不能引经据典或太过高深。”   李奇眼神一亮。   这位冲远兄弟的悟性很高嘛!   一点就透,还能举一反三,把报社交到孔颖达手中,果真没有选错人。   他拍了拍孔颖达的肩膀:   “冲远啊,你悟性不错。”   “有时候我们要知道,曲线救国,也是一种救国的方式。为了打响咱们长安日报的名气,为了更好的成为朝廷与民间的沟通桥梁,咱们就必须放下身段,不能全是阳春白雪。只有这样,百姓爱看了,朝廷重视了,这份长安日报,才算是站稳脚跟。”   殿下的话,果然发人深省啊!   李奇走后,孔颖达和王勃对视一眼,两人都是同一个感觉。   这位殿下年纪轻轻,却旁征博引。   无论是讨论时政、还是议论民情,李奇总能角度清奇却又切中要害。   这让两人有一种“我要向殿下深度学习”的错觉。   “子安,咱们殿下,可真不是寻常人啊!”   王勃点点头:“冲远,你这话可算是说对了。”   “废话不多说,咱们赶紧开搞吧!”   “按照预计的发行时间,咱们这已经拖了后腿了。”   孔颖达老成持重:   “无妨,创刊号第一期嘛,总要多磨一磨,等到以后熟练了,就好很多了。”   两人按照李奇的“点化指引”,开始在政论、时论之外,增添很多市井小文。   这些小文,当然都是现编的。   至于有没有雷同,那纯属巧合,当不得真。   两日之后,李奇带着《长安日报》的第一期,登上了工部衙门的大门。   工部尚书段纶得知李奇造访,亲自相迎。   “哎哟,贤王殿下亲临,稀客,稀客啊!”   李奇直奔主题:   “段大人,我想借你们工部的活字印刷机器用一下。”   “当然,如果印刷工人也能一起借我用用,那就再好不过了。”   段纶:咱们这位殿下搞事情的节奏根本就停不下来啊!这才回长安几天?三天有没有?又要整什么大动作了?   他嘴上热情的道:   “没问题,殿下想要用什么,尽管吩咐就是。”   李奇递出手上的手稿,一字一顿道:   “我要发行大唐第一份、也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份报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