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把长孙冲留下来,自然是想谈一谈下江南的事情。 这件事,是长远大计! 未来总有一天,李奇是要出海的。 他是要成为王的那个男人! 陆地上的基建还是太慢了,但是航海,却能带回很多大唐没有见过的新东西。 这些都是财富机会啊! 长孙冲:“殿下?” 李奇从航海梦的畅想中回过神来,笑眯眯的道:“冲哥,上次和你说的那事,考虑得怎么样了?” 长孙冲精神一震。 是这事。 下江南,而且是常驻江南,这是件大事。 那天李奇和长孙冲说完后,长孙冲便回去和长孙无忌商量了一番。长孙无忌的原话是:殿下让你做啥,你便放心大胆的去做,不会有错的。 长孙冲当时就很懵。 万一殿下让我去吃翔呢?我也放心大胆的去吃吗? 没有你这样做父亲的。 太不讲究了。 不过事后长孙冲也深思熟虑过,从李奇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大概就可以看出这件事一定是大有可为。虽然他暂时还不明白,这事有什么可为。 想了想,长孙冲便道: “殿下,我愿往!” “不要勉强哦,强扭的瓜虽然是瓜,终究不甜。” “一点也不勉强!” 长孙冲眼神坚定。 仿佛接下的任务不是造船坞,而是上刀山下油锅。 李奇微微一笑,然后道: “好。有你坐镇江南,我总算是放心一些。你放心,这间船坞,我给你一成分子,三年之内,我要你富甲长安!” 长孙冲有些担心的看着李奇。 早就听闻,殿下有散财童子的美名,这还没怎么样呢,怎么就要让自己富甲长安了? 殿下不会亏钱吧? 大家自己人,不必如此客气。 长孙冲摇摇头道: “殿下见外了,我去江南,自然也是为了图一番事业。” “钱不钱的,真的无所谓。” 李奇很感动:“这么说,冲哥你是不要这一成分子了?” 长孙冲见状,忙道: “不,能为殿下分忧,乃是我分内之事。这一成分子,也可以让殿下更加放心我下江南去。” 啧啧啧…… 什么时候,学会这么说话了? 回头就告诉你爹去! 不过,李奇还是很感激长孙冲能够做出这个决定。 这个决定就意味着,长孙冲必须牺牲很多。 比如亲情、比如熟悉的城市、比如自己的朋友圈。 李奇知道,很多东西,并不是用银钱就可以衡量的。 所以给这一成分子,他觉得是应当应分的。 江南船坞的掌舵人算是有了着落。 不过,这船坞还没个谱。 李奇准备回头就进宫,找老李说说这事,给老李描绘一下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 告诉老李,天下之大,一锅炖不下的道理。 翌日。 李奇哪儿也没去,一大早早早的就去上朝了。这是个罕见事。 非诏上朝,还来得这么早,乃是本朝第一新鲜事。来得稍晚一些的大臣,见着李奇,一边惊愕一边打着招呼。 “殿下早啊!” “徐大人早,吃过早膳没有?” “吃,吃了。” 大家对李奇现在有一种本能的害怕。 谁也不知道,这颗小脑袋瓜里,又装着什么害人的主意。 没多久,便听见太监的通禀: 陛下来啦。 都安静安静吧,今儿个陛下的心情似乎不太好,你们各位大臣就自求多福啦。 李世民坐定,打眼一看: 李奇居然也出席了? 太阳莫非从西边出来了? 他不动声色,直接道: “吏部高卿何在?” “微臣在!” 高士廉手中拿着一份奏章,连忙出班应道。 李世民淡淡的道: “前几日,朕让你草拟一下吏治改革的方案,方案如今何在?” 高士廉早就准备好了。 赶紧呈上,然后道: “回陛下,微臣虽殚精竭虑,这份草案仍恐有诸多不足,请陛下明鉴。” 李世民接过草案,仔细通读。 半晌,才抬起头,道: “高卿,你是说,这次的吏治改革,难点在于如何确保清明公正?” “不错!” 高士廉直言不讳: “如今我朝中官员,盘根错节,大家总有私下相交较好的同僚。若是在考核之中,有人因公肥私,甚至借机打压异己,那就得不偿失了。” 这的确是个好问题。 可见,高士廉同学还是做了认真思考的。 从来改革,最怕革了老一代贪腐无所作为,又推出新一代无所作为。 轮流吸血,乃是改革大忌。 李世民沉吟道: “众爱卿,都来说说,如何避免这一问题?” 众人皆沉默不语。 这个问题很棘手啊,人非圣贤,谁还没几个亲朋好友啥的? 难道当真要下手无情? 李奇百无聊奈。 这种事非他所长,也就听个热闹。 因此,见大家都不说话了,没有热闹可瞧了,不禁就有些无聊。 他这次上朝,主要就是请示一下,让朝廷准许在江南开设船坞,开始建造大船。 至于其他的事情,不在李奇关心的范围之内。 李承乾见李奇昏昏欲睡的模样,不由得推了推李奇: “二弟,你今天是不是起太早了?” 李奇微微打个哈欠,然后道: “的确有点早。本来以为速战速决,说完事情回去睡个回笼觉的,谁知道碰上这么一遭子事情,我估摸着,没有两个时辰,也讨论不出结果了。” 李承乾无奈的道: “你还是别睡着了,父皇好像并不太高兴。” 李奇瞅了老李一眼: 该不会说的昨夜睡地板了吧? 这个时候,只见魏征当仁不让的站了出来,道: “陛下,臣有话说。” “既然吏治之改,症结在清正廉洁,不如就指派一位与朝中官员、各州府官员毫无牵连之人,统揽整个考核与筛查。” “这样,便能最大化的做到公平公正。” 李世民眼神一亮。 这倒也算是一条思路。 他忙问道: “玄成,你心中可以人选?” 魏征想了想,摇头道: “微臣心中并没有想好人选。不过,此人必须一心为公,处处为朝廷着想,而且不能贪财,避免官员贿赂,所以此人本身应该身家不菲,对钱不感兴趣。” “其次,此人还必须要坚决拥护这次改革,如此方能将吏改进行到底。” 这样的人…… 真的有? 李世民扫视了一眼群臣,突然就看到了李奇。 他心中猛的一颤: 魏征说的那人,不就是奇儿吗? 李世民顿首,并没有直接点李奇的名,而是对其他人道: “你们呢,都说说。” “玄成认为,应该有一位与朝廷百官毫无瓜葛之人,统揽监察考核之位。” “这个法子是否可行,都议议。” 众人左右互相看了看。 这个法子,雨我无瓜,倒的确是公平。 反正要死也是一起死,一碗水端平。 不存在什么徇私舞弊。 房玄龄当即道: “陛下,臣有一问。吏治改革,所涉庞大,绝非一人之力可以办到。即便按魏公所言,恐怕也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不过,魏公所思,却非常有道理。此事牵连甚广,的确需要有一支单独的力量,强行介入。” 李奇听在耳中,心中暗道: 不就是纪委嘛? 整得这么麻烦,唉,什么时候轮到我上个奏啊。江南船坞可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比吏治改革还着急呢。 李世民暗自沉吟。 杜如晦此时附议道: “陛下,臣也以为,此事或许该由六部抽调人选,组成一支新的力量,介入改革,方有成效。” 其余众臣似乎对这一条建议都抱持认可。 李世民随即想起,在大汉时期,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设监察区,并设专职监察官,以“六条问事”对各州郡进行监督。 其余诸人,皆有向监察官举报之权。 或许可以在六部之外,设立监察司,直接听命于自己。 这样一来,倒也省事许多。 想了想,李世民才道: “众爱卿,朕想,能否在我大唐成立一个监察司。借由此次吏治改革的契机,未来监察司监察天下,代朕巡视百官,也可保我大唐朝廷,永远公正廉洁。” 这话一出,群臣皆默。 监察司? 还要代陛下巡视天下,岂不是说,谁要是掌管了监察司,谁就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大权? 甚至六部尚书、当朝宰相也要收到掣肘? 想想都要令人毛骨悚然。 但是,这事听上去太正确了,正确到你无法提出反对意见。 吏部尚书高士廉却是第一个表示赞成的: “陛下,臣以为,此举可行。” 总之,把吏改这个烫手的山芋丢出去,就万事大吉。 至于是成立监察司,还是成立监视司,他都无所谓。自从草拟吏治改革的草案一来,高士廉睡觉都睡不好。 无数方面的压力,让高士廉一夜间白头发都增添了许多。 真要执行下去,高士廉敢肯定,自己绝对会短命的。 有高士廉带头,其他大臣自然也无不可。 尤其是一众武将,对这些事情完全没什么感觉,该成立就赶紧成立,磨磨蹭蹭的,赶紧下朝喝酒去。 讨论这玩意,不如讨论讨论大将军在突厥战场的情况。 李世民点点头,然后道: “既然众卿家也以为可行,那么这监察司的指挥使,由谁来担任比较好?” 这个位置…… 有没有油水不好说,但是绝对是一流的权力掌控者啊。 各人心思各异。 谁都想推举自己的人,但是又不能太明显。 否则就会有结党嫌疑。 裴寂冷哼一声: 且热闹着吧,要不了太久,就有你们愁眉苦脸的时候。 义安王李孝常他们已经在紧锣密鼓的布置了,只等时机一到,到时候百官罢朝,地方造反,突厥逼近,大唐内外交困,老夫倒要看看,陛下你究竟有几只手。 所以,裴寂反而难得的安静。 即便面对这样重要的位置,他甚至没有想要举荐人的意思。 李世民不由得感到奇怪: “裴卿可有人选推举?” 裴寂淡然的摇摇头:“陛下,监察司指挥使,位高权重,而且要操持整个朝堂的监管工作,非大魄力大手腕之人,恐怕无法胜任。” “老臣一时之间,也没有想起特别合适的人选。” 这就是放弃了。 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都有些暗暗吃惊。 不对啊! 这么大一块肥肉,老狐狸居然放弃了? 这事有古怪。 见裴寂开了口,长孙无忌便道: “回陛下,微臣倒是想起一人。此人叫耿浩,忠良无双,现下在翰林院任职。他饱读诗书,满腹才学,而且嫉恶如仇,最见不得枉法行为。” 耿浩? 那是谁? 李奇皱着眉,这个名字听上去倒是有些耳熟……咦,是疯狂的赛车? 长孙舅舅,你莫非昨夜刚刚看完电影出来? 李世民笑了笑,不置可否。 他不说话,长孙无忌心中自然一凉,暗道自己还是太心急了。 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彼此看了看,均是摇摇头。 这种位置,又岂是一般人能染指的? 区区翰林院一小小的编撰,怎么可能一跃成为监察司的指挥使? 做梦都没这种梦法。 接下来,又有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大臣,举荐了自己相熟的人选。 不得不说,资历、经验都还算不错。 但是总是差点意思。 无法得到大部分大臣的认可。 李世民微微一笑,然后道: “众位爱卿都说了人选,朕刚刚心中也想起一个人,也顺道说说。大家一起参谋参谋,此人年纪轻轻,但是所做的事情,却桩桩件件,都被人称道。” 嗯?还有这种人? 我不信。 陛下你倒是说出名字来,老夫倒要看看,朝廷中,还有这等良才? 李世民见众人都投来疑惑且期盼的目光,笑着道: “此人就是贤王殿下!” 嗡!! 这话一落下,群臣寂静。 这尼玛…… 你把那个小祸害搬出来,这还怎么玩,满朝廷、满大唐,有谁能比得过贤王? 反倒是李奇,一个激灵。 随即回过神来,然后连忙摆手: “父皇,不行不行,儿臣不行的。” “这什么监察司,一听就是工作繁忙,会累死累活的一个岗位。儿臣闲散贯了,真干不了。父皇,你要不考虑下那啥……魏大人就很不错,敢直言犯谏;或者,或者程将军也可以啊,一身武艺,谁要不服,就揍得谁服气。” “总之,儿臣是真的不行。” 李奇这番话,落在群臣眼中,完全就是高风亮节。 瞧瞧啊! 咱们争死争活的,人家殿下根本就不想做。 殿下心中,是真正的没有权力的概念啊。俗,咱们还是太俗了。首先就落了下沉,抱着这样的心态,怎么能把监察司做好? 嗯,的确还是陛下慧眼识人。 这个岗位,非贤王殿下莫属。 不过,李世民倒是深知,李奇这番表演,绝对不是作秀。 这小子是真不想干。 不过奇怪的是,这小子今天怎么这么早来上朝了? 难道不是为了这件事? 李世民沉下脸: “奇儿,你是不愿为朕分忧、为朝廷出力?” 这又是哪儿的话? 李奇百口莫辩,然后道: “不是,父皇。你知道我的,我真的不能上班,就是饿死也不能去上班。每天衙门点卯,儿臣都做不到,又如何要求百官呢?” “朕许你不用去衙门点卯。” 李世民这算是破了例了。 为的就是把李奇忽悠上船,这个位置,也的确是李奇最合适。 放其他人来,总有短板。 论办事的能力和机灵百变,这太极殿上,就没人比得过李奇。 论自身手段,李奇的武功更不用多说。 一个能带三百将士,进入突厥王庭绑了突利的人,能是笨蛋? 李奇瞪大眼睛: 不用点卯? 老李你这不是属于抬杠吗? 只见李奇愁眉苦脸的道: “父皇,其实这个工作把,儿臣觉得,太子殿下也可以干。太子殿下刚好可以借此磨炼磨炼,将来接过江山社稷,也不至于没有经验。” 嘶! 殿下啊,你这什么嘴巴,怎么什么话都敢往外说? 陛下如今正值壮年,什么接过江山社稷,你这是在盼望着陛下驾崩吗? 果然,李承乾的心被吓得快跳了出来。 他连忙跪下: “父皇恕罪,二弟年幼无知,出言不逊。” 李奇:“怎么不逊了?” 这要是换个人,李世民绝对要惩戒一番,关个紧闭什么的,好好反省一下。 不过他知道,李奇素来如此。 没大没小,异想天开,想到什么便说什么。 真要和他一般见识,李世民一准能气死自己。 只听李世民道: “无妨,你二弟是个什么性子,朕自然清楚。” “太子,你可愿担任监察司的指挥使?” 这个问题,再一次让李承乾吓了一大跳,他有些犹豫。 一方面,如果能担任这个岗位,那么无疑会和满朝上下甚至地方大员,都建立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如果自己真这样做了,只怕会被人弹劾结党营私,这…… 该怎么选? “儿臣……儿臣但凭父皇吩咐!” 李世民略微有些失望。 从决断这一点上来说,李承乾就要比李奇差一些。 如果刚刚,李承乾真的愿意大力争取,那么李世民也不是不可以把这个位置给李承乾。 但是现在…… 真要给了李承乾,那么这个监察司,只怕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只听李世民一锤定音: “朕意已决,监察司即日起成立,贤王李奇任指挥使,统揽监管大唐中枢、各州府大小官员,有临机调动各地府军、城防军之权力!” 啊这…… 老李你这是不讲道理啊! 哥们都说了,真不能干。 哥们要造船去,要出海去,谁爱跟你们天天在这一个池子里面混啊? 李奇欲哭无泪: “父皇,此事还能再商量商量吗?” 李世民面露不悦: “怎么,你要朕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出尔反尔?” 额。 不敢。 李奇偃旗息鼓,然后趁机道: “父皇,你要儿臣干这趟差事也成,儿臣有个条件。” 你小子可真是会谈条件啊! 满朝上下,你也不打听打听去,又谁敢威胁朕,和朕谈条件的? 也就你小子还有几分能耐,要不然,朕就直接把你丢国子监别出来。 说起国子监,昨日这小子的试卷也太吓人了。 突厥竟然有反败为胜的可能? 这小子不是奇葩,是妖孽。绝对不能让他跑到突厥去,要不然他一时兴起,真想和李靖玩两手,岂不是要糟糕。 李世民压住脾气: “什么条件,你说。” 李奇笑眯眯的道: “父皇,儿臣想在扬州府设立一个船坞。” “船坞?” 李世民被李奇的话给绕晕了,这频道切换得太快,有点来不及拐弯啊。 刚刚咱们不是谈吏治改革的事情吗? 关船坞什么事情? 李奇饶有兴趣的道: “不错。父皇,眼下我大唐的战船,还太小,水上作战能力也一般,远航能力就更不用说了。儿臣想造出大船,然后出海,去探一探世界各地的风貌!” “要知道,天下之大,大唐只是一小块而已。” 群臣皆惊。 大唐已经很大了好吗,周围便只有突厥和吐蕃、高丽等几个国家,和大唐一比,不足以相提并论,怎么可能大唐只是一小块呢? 李世民眯着眼睛: “你是说,海上还有其他国家?” 李奇很认真的点点头,然后道: “当然。父皇你想,前不久来的那个波斯商团,便离大唐有数万里之遥,在更遥远的地方,肯定会有其他不同的国家,至于是什么国家,就有赖于儿臣去探索了。” 李世民总算是听明白了。 这小子一准又不知道从哪听来的消息,想要造大船? 也行。 朕便如了你的愿,朕倒要看看,你能造出什么大船。 李世民沉吟一会儿才道: “朕许了。” “你要人要物,都可以和工部尚书段卿商量着来。” “不过,当务之急,是想把你监察司的担子给跳起来。朕给你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朝廷的吏治改革,朕希望,在突厥平定之前,朝廷的吏治改革就要宣告结束。” “有没有问题?” 这么爽快? 还给人给物? 老李不得不说,你办事还是挺大气的。 既然如此,你帮我,我帮你。船坞的事情OK了,那么你要吏治改革……改革就改革吧,哥们也帮帮你。 李奇当即道: “没有问题!” 这四个字,让不少人心里一个哆嗦。 日子怕是不好过了啊! 这天,要变了啊! 散朝! 朝会之后,李奇刚刚回到王府,便迎来了第一位访客。 吏部尚书高士廉。 算起来,高士廉是长孙皇后的舅舅,也就是李奇的舅公,辈分摆在这儿,李奇自然是以礼相待。 “殿下,微臣冒昧来访,还望殿下不要见怪。” 李奇亲自给高士廉沏茶,然后笑着道: “舅公说的哪里话,你能来我这儿,我高兴还来不及。” “怎么,看样子,是有大事情要告诉奇儿?” 高士廉见这孩子知书达理,颇为懂礼,心中受用。 他微微叹了口气: “殿下,你今日既然揽下了监察司的活儿,日后,微臣这边,只怕少不得要麻烦殿下。这份吏改草案,殿下肯定还没看过吧?” 李奇接过草案,也没看。 他笑着道: “我这是逼上梁山……啊,你不知道梁山啊,通俗的说,我是皇命在身,不得不如此。舅公啊,这吏改,还得是您老人家来主持大局,我嘛,就打个酱油……哦,就看看热闹就好。” 高士廉一听,亡魂大冒。 可不敢这样啊! 你要是这样,回头陛下数落起来,肯定是我要遭殃啊。 高士廉连忙道: “殿下,微臣这还指望着殿下呢。殿下文韬武略,想必是已经胸有成竹了,其实吏改不麻烦,无非就是推进会遭到很多艰难困阻,但是只要铁血手腕,必能一朝功成!” “舅公是要我杀几个人?” 李奇问得直白。 高士廉心中一个哆嗦,杀什么人啊。 陛下也没让杀人啊。 他想了想,道: “殿下,当务之急,是先筹办起这个监察司。” “吏治改良,一定是自上而下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小。殿下执掌监察司,百官莫敢不从……” 李奇摆摆手,直接打断道: “舅公,你到底要说什么?” 高士廉怔了怔,啊对,我要说什么来着。 害,被你给大乱节奏了。 只见高士廉捋了捋,然后道: “殿下,微臣今日前来,是想告诉殿下,这朝堂上下,百官之中的势力盘根错节。尤其是以宰相为首的守旧势力,更是占据近半壁江山……” 高士廉娓娓道来,把朝中各条线职能部门的关系梳理了一下。 同时,对朝中几位大佬的关系也分析了一通。 现在既然由李奇来统揽这件事,那么李奇就有必要知道这些,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一个时辰后。 李奇长叹道: “舅公,我现在终于明白,在太极殿下,你为什么这么爽快的就赞同父皇的提议了。合着这的确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啊!” 高士廉讪讪的笑道: “此事对微臣来说,是烫手。” “但是对殿下来说,绝对是信手拈来,毫无阻滞的!” 李奇点点头,然后道: “行了,我知道了。” “事有千难万难,但是只要开了头,就不难。这事的开头,就从筹建监察司开始。七天之内,我便会成立监察司衙门,坐镇长安,监察天下!” 李奇说这话时,不由自主一股豪气油然而生。 连带着高士廉也备受鼓舞。 等送走高士廉后,李奇才静下来细心想着这整件事。 不好弄啊! 奇了怪了,这样一桩繁琐无比、关节众多的工作,老李怎么会交给自己? 别不是和唐台喝多了,脑子短路了? “二哥!” 正当李奇深思苦思的时候,一道俏皮的声音响起。 李奇吓了一跳。 转过身,看着李丽质,有些犯难的道: “丽质啊,你怎么还在二哥府上?” “没事,要多回宫去看看母后啊,她可是非常惦念你。” 李丽质并不买账: “哼,二哥你是不是想赶我走?” “呐,东西可以乱吃,话可不能乱说。我哪一个字,说过要赶你走。呐呐呐,武姑娘也在这,你让武姑娘评评理,我是这个意思吗?” 李奇指着武如意,叫天屈。 武如意尚未开口,李丽质便挽着武如意的手臂,道: “武姐姐,你说说,二哥刚刚是不是就是那个意思?” 武如意:? 你们兄妹俩,行了啊。 这是人干的事情吗? 你们闹个小别扭,就喊我来评理。我怎么评?不管评谁,都会得罪另一个人。 武如意只是微笑着,不说话。 这种时候,扮哑巴是最佳选择。 李奇跟着笑了笑,道: “行了丽质,二哥正为吏治改革的事情伤脑筋呢!” “我要改革?” 李丽质脱口而出。 李奇敲了敲李丽质的头,道:“这个时候,倒是会耍小机灵了啊?” 反倒是一旁的武如意秀眉微蹙,欲言又止。 李奇看了出来。 直接问道: “武姑娘有话不妨直说。” 武如意沉吟了一下,试探着道:“殿下,朝廷要改良吏治?” 李奇似有深意的看了武如意一眼。 然后淡然道: “不错,如今朝廷冗员严重,机构臃肿。很多人尸位素餐,站在那个位置,却不为百姓办实事,吏治改良,便是为了一个更高效的朝廷。” 武如意点点头: “这是一件好事,殿下为什么伤脑筋呢?” 你个小姑娘家家的,懂个屁。 正是因为这是一件好事,所以才伤脑筋啊。如果是一件坏事,那就直接咔嚓咔嚓,人头滚滚,就把这事给办完了。 李奇叹了口气。 “朝廷的架构、各部官员乃是从大唐立国之初,就沿袭下来的。” “很多人,都是武德年间,太上皇在位时就任的。” “这个时候去动他们,一来,显得父皇薄情,不念太上皇的旧情;二来嘛,那些势力盘根错节,彼此都有利益牵连,弄不好,就会适得其反。” 武如意耷拉着小脑袋,似乎在思考李奇的话。 李奇甩甩手: “算了,我和你们说这个干嘛,你们啥都不懂。” 却听武如意突然抬起头,道: “殿下,这其实无非就有两个关键。” “一是手腕,二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