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此人有帝王之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本小册子,公开出版,对面的士兵、指挥官、乃至普通百姓,都能看到完整版。   有意思的是,所有的一切都告诉你们了!   对面倭寇拿着书,翻来覆去认真研究,以他们特有的精细各种研究,最后终于把自己研究成了战败国。   这无疑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战后很久很久,依然还有无数国家的军事专家、理论学者、能人异士,对此展开深入研究和探讨。   但是这本小册子,依然没有任何逻辑漏洞,反而越来越被认为是神作。   这可以说是某种战争的艺术!   “丞相。”   张凡看着已经浑浑噩噩的诸葛亮,继续说道:“这本小书,发行于1938年,也就是倭寇进犯我华夏的第二年。”   “当时,华夏笼罩在战争可能失败、国家可能灭亡的巨大阴云之下!”   “面对气势汹汹的侵略者,大部分的国人,都是缺乏信心的。”   “就在这样的局势下,那位伟人用这样一篇文字,帮助全国人民重新拥有了信心,开始坚定地认为胜利必将属于华夏!”   “在那个乌云笼罩的世界里,人们终于能够看到一丝光亮!这其中代表的伟大意义,远超过任何一次战果辉煌的胜利!”   没错!   这番话,诸葛亮频频点头,深以为然。   他当然知道信心的重要性,当年官渡之战时,荀彧和郭嘉正是帮助曹操建立了信心,才有了后来那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但!   这人到底是谁?   诸葛亮脑海中全是那本小册子上密密麻麻的字迹,越琢磨越觉得深不可测。   论及一场战争,普通士兵的视角,只会想着如何杀伤更多的敌人。   指挥者的视角,会考虑如何利用地形,如何包围设伏,如何阻截粮道,如何出奇制胜。   高明的指挥官,则是着眼于布局谋篇,放眼于大局胜利,在局部战场甚至可以弃子争先,那已经是极大的格局。   可是!可是这个人!   诸葛亮再次深深吸了一口气,整个人依然陷入震撼当中。   一开篇!他便着眼于“战争会不会胜利”、“是速胜还是持久”、“具体怎么打,用什么方法,靠什么保障”……   逻辑之缜密,思维之严谨,全都是诸葛亮戎马一生所未见!   如果普通人在第一层,指战员在第二层,那这个人……简直是在天上的云层!   在所有人面对侵略显得手足无措的时候,这人已经把战斗的三个阶段,全都规划好了!   第一阶段,战略后退。   第二阶段,战略相持。   第三阶段,战略反攻!   那场战争的最后结果,他早就预见到了!   因为,他是新华夏最伟大的缔造者!   “了不起!了不起!”   诸葛亮最终肃然起敬,面对张凡手中的小册子,竟然如同看着神灵的遗物,郑重地拱手为礼,神色凝重地说道:   “此人……有帝王之姿!”   哈哈哈!   弹幕立刻笑了起来。   诸葛亮,毕竟是一国丞相啊,好眼力好眼力!   那位老人家,用封建传统的观念来说,的确是一代帝王!   而这本深深震撼了诸葛亮的小册子,自然就是老人家最经典的著作之一:《论持久战》!   “痛快!”   “这一波真的过瘾,看得酣畅淋漓的!”   “后世的智慧,得到了祖先的认可!尤其还是诸葛亮这种级别的认可!感觉就跟自己考试得了一百分,秀给家长看一样!”   “诸葛亮,那可也是进了武庙的人物啊!虽然治军偏谨慎而不善奇谋,但直到大唐时期,被誉为最会打仗的皇帝,连同那位大唐军神,都还在研究诸葛亮的军事思想!”   “可是就在刚才!诸葛亮被深深震撼了!”   “太强!实在太强!”   “这本《论持久战》的分析,我看过!我很清楚地记得当时那篇分析文章里的一句话:如果不是相信科学,简直要以为《论持久战》是穿越者写的!”   “那完全就是在1938年就写好剧本,之后让整个倭寇配合剧本里的内容,规规矩矩地走完整个侵略流程,然后老老实实地战败……”   “太可怕了!太牛逼了!”   “老人家用兵如神!但更加恐怖的,是气吞山河的大格局,放眼世界的高视角!”   “诸葛亮以‘隆中对’而闻名千古,但尴尬的是……老人家对此评价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我擦!真有这话?”   “张凡你还是善良点,别把这评价说给诸葛亮了,否则……有点诛心!”   “老人家的战略眼光,独步天下,旷古绝今!”   “我感觉……倘若三国时期乱世中有如此天才,或许根本就不会有三分天下。”   画面中,诸葛亮心悦诚服,向着张凡手中的小册子拱手为礼的画面,定格一瞬。   随后,整个画面渐渐淡去。   反而是那七盏曾经让所有人震撼的明灯,再次亮起在眼前!   七枚鹅毛,七盏明灯!   张凡带着诸葛亮,从“三顾茅庐”的世界里,去而复返!   噗!   仿佛是灯花跳跃了一下,诸葛亮眼前距离最近的那盏灯,骤然熄灭。   与此同时,第二盏明灯却骤然放射出迷迷蒙蒙的五色光华,开启了又一重如梦似幻的巨大门户!   这一次,又是一方怎样的世界?   张凡一笑,携手身边的诸葛亮,漫步而入……   。牛牛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