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 画面中的苏轼,脸上常挂着乐天知命的笑容,不论是在什么地方,都能淡然处之,偶尔抬头一望,似是寻找张凡的影踪,又似乎是穿梭千年,直接望向那亿万双眼睛。 丧子之痛,对王朝云的打击,当然更大。 苏轼有诗描绘道: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 张凡的镜头偶尔给到那个可怜的妇人,她似乎早已不复当年少女朱颜。 可是对于直播间里的观众来说,她巧笑倩兮,在西湖画舫上舞动青春,温柔岁月,让湖光山色都因她而明艳的那一幕,仿佛还在眼前! 到如今,已是忽忽十几年过去…… 然而即便如此,悲痛欲绝的王朝云,依然勉强收拾心痛,继续追随苏轼,不论他在哪里,都将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此处是常州,然而在阳光明媚的野外,又有一间世外桃源般的小屋。 看上去,跟之前黄州的那一幕,极为相似。 画面中甚至还残留着当日东坡肉的浓香,透过屏幕,惹得后世无数人再次垂涎。 苏轼和王朝云,在木屋之内,或许是倾诉心曲,或许是互相宽慰。 而张凡就站在屋外,负手而立,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看着看着,竹林化作亭台楼阁。 看着看着,小木屋化作金銮殿。 金銮殿上,苏轼已是一身官服正装,重返京城权力中枢! 1085年,司马光被重新启用为相,而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则受到了凌厉的打压。 按照朝堂上党争的惯例,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所以,曾经因为得罪新党而连遭贬谪的苏轼,仿佛是迎来了人生的最大转机! 朝奉郎! 礼部郎中! 起居舍人! 中书舍人! 翰林学士! 礼部贡举! 重掌朝政的“旧党”,同样钦佩苏轼的绝世才华,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如同火箭蹿升一样,官至三品! 世事,或许就是这样无常! 在你拼命争取的时候,处处挫折,总是难以如愿。 而当你心灰意冷,决定“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时候,偏偏官运亨通,挡都挡不住。 然而,苏轼接下来的操作,再次令人大惑不解! 按理说,华夏人,尤其是古代华夏人,对于“知遇之恩”,是非常看重的。 尤其苏轼接连遭到贬谪,追本溯源,都因为当年在朝堂上力抗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新党。 所以现在王安石的势力被打压的时候,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立刻就想起苏轼,让他一路火箭提拔,可以说是给了足够的尊重,足够的面子,足够的诚意。 但苏轼是怎么报答的? 典籍华夏第六期,到了这里,张凡似乎把节奏放得很慢。 苏轼这次重返朝堂中枢后,每一个举动都表现得清清楚楚。 他向皇帝上书,提出谏议,历数旧党执政后爆发的腐败现象,一点情面也不给留! 然后……理所当然……势单力孤的苏轼,被回过神来的旧党联合针对,再次被迫离开中枢,去往杭州…… “这!作死?” “图个啥啊!” “先刚王安石,然后再怼司马光……苏轼你要是想成为党争领袖,提出自己独立的政见,起码先混成老大啊!” “这小弟做得虽然硬气,但人家翻翻手就把你撵出去了!” “幼稚!政治上的确是太幼稚了!” “还是老老实实写写诗填填词吧,官场不适合你,东坡先生……” “胡闹!就算是千古一相张居正这样的人物,羽翼未丰之前,还不是照样得装孙子,拜码头!” “才刚回去啊!直接就飘了?” “看着憋屈!还不如没这一段!” “当朝三品啊!说不要就不要了……有才任性?” …… 弹幕七嘴八舌,大多对苏轼的迷惑行为表示不解。 毕竟看上去,苏轼这完全是自己找死。 新党势力大,你去怼新党。旧党势力大,你去怼旧党。 这、这难道是个喷子? 然而,已经有人的目光,似是不经意地,落在了这一期典籍华夏直播的主题上。 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 这一段明显很憋屈,苏轼刚回京城,就开始作死,然后理所当然地被一波反击打得奄奄一息,眼瞅着又要滚出去了。 可奇怪的是,张凡的镜头偏偏没有丝毫跳跃,而是老老实实地用许多剪影,将这个过程,演绎得非常详细,甚至让人宛如亲历! 到底要干什么啊! 就算换了我,也不至于这么幼稚啊! 抱大腿都不会? 人家跟你示好,你写举报信举报人家,这什么妖孽思路! 老老实实跟旧党靠拢,说不定三品只是个起步!以后好好混着,混成老大也未必不可能! 容得下弟兄,才能当大哥啊!你这一开口把能不能得罪的全得罪个遍,你不死谁死? “咳咳……我说两句……” 喧闹的弹幕中,有人开口,说出一番话来。 与此同时,龙城电视台演播大厅里,面对主持人赵永军的提问,吴思衡陷入短暂沉思,然后同样也久久看着那句本次直播节目的主题,慢慢开口,道: “苏轼,是唯一的清醒者。而且,他拒绝装糊涂……” 嗯? 这说法显然与弹幕中的主流风格迥异,许多人的目光都转了过来,包括台长孙成功。 虽然这里的大多数人,一开始就隐约明白张凡要表达的意思,但是能听到吴思衡亲口解读,当然也是极有意义。 “苏轼傻吗?” “不!他不傻!” “他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万劫不复,甚至丢掉性命?” “不!他知道!” “他不在乎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三品之位吗?” “不!他在乎!” “但是,他依然这么做了……” 吴思衡的声音,淡淡泊泊,倒似是有苏东坡的三分韵味。 这同步的访谈节目,现在虽然没什么人看到,但等典籍华夏节目完成之后,同样有海量的观众要来看,来听听专家对于节目的解读,增长见识,裨补缺漏。 而实际上,就在吴思衡开始尝试分析苏轼迷惑行为本源的同时,弹幕里也已经有些类似的声音发出来,开始的时候并不起眼,但却渐渐压过了七嘴八舌的议论声甚至是对苏轼的鄙夷声。 原来……如此? 渐渐地,亿万观众的目光,开始变化。 他们看着那个孤独的、老迈的、饱受打击却矢志不移的苏东坡,一时间,竟不知该用什么样的情绪去面对…… 。牛牛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