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夹河之战四 更不要尼堪不仅仅代表自己。 还代表洪承畴军中的八旗势力。 洪承畴独挡一面,手握大军,北京就真的放心,军中没有足够的八旗子弟,北京能放心才怪。 即便是曾国藩时期,曾国藩的湘军成军之际,还是先推出一个满人将领。 所以洪承畴只能容忍。 好在尼堪也算是一名悍将。冲锋陷阵,不让于人。 洪承畴虽然已经下决定与曹宗瑜一战,但是还没有放弃建立浮桥,只是附近能够征召的船只,都已经被付之一炬了。 大量的木材都要重新砍伐,甚至将百姓的房子给拆了。 所以这样大的攻城量一两日之内,根本完不成。也就是第三日,先行修建了一道浮桥。 只是这样浮桥,不过数尺宽,只能容两三并行通过。但是想过完十万大军,再加上所携带的辎重,恐怕不是一日两日可以渡完的。 所以洪承畴谁也不许渡河。 就是为了防止引起军心崩溃。 而这个时候,夏军也到了。 就在清营南边十里左右,夏军在曹宗瑜的指挥之下,安营扎寨。虽然大战未起,双方骑兵已经厮杀过不只一次了。 高元爵等人纷纷上阵,与清军交手。不过清军骑兵还是胜过一筹,逼得他们回到夏军军阵边上。 不过夏军步阵严阵以待。清军骑兵也不敢冲夏军步阵。 冲夏军步阵的下场,所有清军骑兵都知道。 曹宗瑜这一次,带着一种孤注一掷的感觉。 曹宗瑜比洪承畴走得慢,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凡是清军放弃的府县,曹宗瑜都要派人接受。而且派遣人留守。 因为这是大军的粮道所在。 而张轩也没有让曹宗瑜孤军奋战,而是源源不断的将洛阳城下的军队,派遣出来,就跟在曹宗瑜的后面,依靠府县城池建立一道后勤线。 如果府县之间的道路过远,还会在中间修建一座坚硬的营盘。 大抵是运粮队一日所能到的地方。 这明代的驿道有很多重合的地方。很多营盘都是用驿站改建成的。 故而曹宗瑜麾下军队虽然与洪承畴相差不大,但是实际上,曹宗瑜动用的军队是洪承畴一倍有余。 只是这些兵马都安置在后勤线上了。 这就是永乐大帝北伐蒙古时候所用的办法,也只能这个办法,才能动用五十万大军之多。 洪承畴并非没有想过,袭扰曹宗瑜的粮道。只是不可能做到。即便侥幸得手一两次,不过焚烧一两个批次的粮草。决计不可能做到让曹宗瑜断粮的地步。 既然如此,这样的小胜利,对洪承畴来说,毫无意义。最多是停滞曹宗瑜脚步的办法之一。 在夏军骑兵多起来之后,这个办法也行不通了。 而此刻曹宗瑜放弃了修建粮站,从当初苏添村到这里。已经在后方粮草支援之外作战了。 曹宗瑜修整一日。 召集军中所有的将领,厉声说道:“攻洛阳城,你们都看见了。知道有多惨,北京城池之坚固,还在洛阳城之下,你们想如攻洛阳城一般,攻北京城吗?” “而今清军各部,只剩下洪承畴这一部了,吴三桂西去,济尔哈朗身死,只是大败洪承畴,这北伐之战,就到了收尾阶段了。” “你们能不能封侯,就要看今日一战了。” 下面的将领左右对视,只觉得鼻孔之中所出的气,都变得炙热起来。每一个人脸色通红,就好像是有一把火在中间烧起来。 “末将请战。”高元爵大声说道。 一时间不知道多少纷纷出列。 特别是很多都边缘化的将领,如刘文秀,艾能奇这些将领。他们所带的都是二线部队,如果不是洛阳城下大战。主力军损失太多,即便是增补了人员,一时间也不必修养很好的二线军队强多少。 根本轮不到他们参与如此决战。 倒不是张轩对他们有限制。 到了张轩这个高度,能被他所关注的将领,也就是曹宗瑜,郑成功,李定国,袁时中,这个级别的将领。 至于如果刘文秀,艾能奇这样已经剥脱了原本的兵权,融入夏军体制之中的将领。张轩根本不在意。 只是张轩不在意。 有人在意。 即便刘文秀等人是被李定国从云贵总督府之中赶出来的,但是所有人心中,他们依然是李定国的人。 军中最大的派系,就是张轩的嫡系。 其次就是李定国的大西军一派,郑成功郑家一派,袁时中卫国公一派。即便是张轩嫡系之中,也是有派系的。如临颍营一派。 就是当初张轩在临颍起家的老班底派生出来的,号称嫡系中的嫡系,还有曹营一派,闯营一派,革左五营一派。 这些派系到了现在也分分合合的。 比如贺虎头,算是革左五营一脉的,也算是曹营一脉的。与高一功,袁宗第这些人闯营一脉的从来不对头。 有些事情,张轩不在意。但是下面的人却在意。 北伐之战,这么大的蛋糕,大西军一派在李定国的带领之下,吃得已经够多的,怎么还想往这里插手?想抢功? 自然暗地里压制。 只是北伐之战规模实在太大了,而今各部夏军在编人马,已经超过了一百五十万之多了,甚至还有一些临时的,不在编的军队,再加上民夫之类。 恐怕整个夏朝动用了两百多万人之多。 这样多的军队,高级军官也不足了。 毕竟张轩在南京训练出来的军官,大部分只能充当低级军官,有一些天赋异禀的或许能爬到中级军官之中。 但是想独领数营的将领,还不是他们能够做到。 只能用这些将领。 所有人都知道,大战之后,很多军队都要整编,倒是谁上谁下,说不得就看今日了。 夏军大营之中,这种功名利禄之火,几乎能将所有将领给烤熟了。而清军营地之中,却是另外的摸样。 清军中军大帐之中。 清军所有的将领,分为满汉左右而立。 洪承畴说道:“我们身后就是北京城。” “这一战,是我们的生死之战,胜则,回师北京,与京城守军一起大败郑成功。我们还有一线生机。” “占据燕云,坐拥大漠,南北对峙。” “如果败了,身首异处不用说,以昭武帝的本意,恐怕我们这些人都要生生世世打入另册,与当初建文臣子一般。代代为娼,世世为奴?” “你们不信,看看钱谦益是什么下场?” “江南但凡与钱谦益有一丝瓜葛,都死无葬身之地,我们这些人,你以为昭武能饶过我们吗?” 洪承畴这一番话,让所有人心中一寒,虽然在夏秋之季,但是每一个都好像在数九寒天一般。 其实如果让洪承畴有选择的话,他心中未必没有投降的心思。 但是他知道,不可能了。 首先他与义军可是仇深似海。 不知道有多少义军死在他手中,连罗玉娇的母亲,从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死在他手上的。而这些人都在夏军身居高位。 他投降过去,纵然一时平安,但是想得善终,却是很难。 其次,就是他不想再投降了。 其实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内心之中未必没有后悔,当初为什么不一死了之,活着却受此污名。 特别是在傅山的支持下,北地流言,将崇祯与洪承畴之间的事情传得沸沸扬扬的。似乎将洪承畴变得明亡的罪魁祸首。 而今洪承畴已经老了。早就没有当初想做一番事业的不甘。 投降一次,已经是贰臣了,他才不愿意做三姓家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