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如果用八个字来形容李景隆,没有比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更加合适。   李景隆的身材长相极似李文忠,国字脸,浓眉大眼,鼻子高挺,下巴方正,着绯红麒麟服,腰束花色玉带,不知底细的,初见其人,绝对会赞一声“好”。   世袭公爵,太子太师,几十万大军的主帅。   此时的李景隆,正面临人生中最艰难也是最辉煌的一段日子。   打不过燕王,又没法向皇帝交差,夹在这对叔侄之间,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能够体会。   在德州期间,李景隆始终愁眉不展,往日围绕在他身边的一群人,此时也躲得远远的。   哪怕皇帝还没收回他的官印,朝廷下达的几道命令,也相当于狠狠扇了他的巴掌。只要有脑子,就能猜到曹国公现在的处境到底如何。   就是在这种情况,孟与杜平搭上了线,千方百计获得杜平的好感与信任,以此获得了面见李景隆的机会。   机会来之不易,若非用再立一功及与家人相见的诱饵钓住杜平,事情未必会如此顺利。   孟走进大帐,只匆匆扫了一眼,便跪地行礼。   “卑下参见总戎!”   头也不敢抬,面上诚惶诚恐,将一个底层小卒乍见主帅的激动与畏惧表现得淋漓尽致。心中却在腹诽,单看外表,没人会相信面前这位会有畏战逃跑的名声。更难以想象,这样正气凛然的外碑下竟然是一肚子草包。   这就是所谓的“样子货”?   李景隆手持公文,眼皮抬也不抬,像是懒得去看孟一眼。   随同进帐的杜平拱手说道:“总戎,此人有重要情报。”   “说。“   李景隆没叫起,孟只能继续跪着。   这算什么,发官威?对他一个小兵至于吗?   咬咬牙,跪就跪吧,一切为了靖难!   日后早晚能找补回来!   孟十二郎刻意压低了嗓子,缩起了肩膀,就差哆嗦几下以示被李总戎的霸气震慑。   多次观摩历史名人专场,演技必须大幅度飙升。   “回、回总戎,卑下逃跑时……”   “恩?”   李景隆目光扫过,像是带着刀子,孟十二郎立刻意识到用词不对,马上改口。   “卑下与同袍撤退途中,见到两支燕逆的军队在大同方向厮杀。”   两支燕逆的军队?   李景隆色终于有了变化,“你可看清楚了?”   “回总戎,卑下不敢说谎。”孟脸色煞白,好像正在回忆当时的情形,“他们身上的袢袄和卑下的不一样,口音也不同,都骑着战马,杀起来当真是吓人。断胳膊断腿不稀奇,卑下还见到掉了脑袋继续往前冲的,还有捂着肚子的……”   “别说了!”   李景隆脸色也白了,孟的话让他回忆起在北平城下的惨烈战斗,表情相当的难看。   正如朱棣所言,没有经历过大的战阵,整日捧着兵书,以为战场就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让这样的人率领几十万大军对抗、能征善战的边军,根本就是个笑话!   身为大军统帅,竟然被战场上的厮杀场面吓到,丢下军队连夜逃跑。   有这样一个没用的草包儿子,李文忠泉下有知,说不定会再气死一回。   大帐中,孟低着头,李景隆和杜平都白着脸,一时间谁也没有说话。   短暂的沉默之后,李景隆突然问道:“你之前是谁的麾下?”   身为南军,却是北方口音?   “回总戎,卑下祖籍河北,原是富峪卫守军,后随百户调入山东。之前随天军讨逆,在北平城外被逆贼所破,一路逃……撤退,才侥幸活得一命。得知总戎在德州练兵,卑下和活着的弟兄们千辛万苦才逃了过来……”   说着说着,孟就哭了起来,嗓门奇大,帐外都听得见。   “撤退的路上,卑下和弟兄们饿了啃树皮,渴了饮雪水,几场大雪下来,树皮都啃不动,还崩掉了门牙!”孟一边说一边掉眼泪,“卑下也曾是个壮实汉子,八块腹肌!可现在,大腿都没有原来的胳膊粗,怕是想娶媳妇都要被人嫌弃。卑下一路上都在发誓,与逆贼不共戴天!”   李景隆:“……”   杜平:“……”   若真是这样,那还真够凄惨。   “总戎,被抓住的弟兄们更惨!不给吃不给喝,一天照三顿抽鞭子!总戎,一定要为弟兄们报仇啊!”   说着,孟趴伏在了地上,哭得直打嗝。   李景隆动容了,杜平也是泪流满面。   帐外听到的南军纷纷红了双眼,真是太无情太残忍了!   孟又断断续续的说了许多,真话假话掺杂,让李景隆想分辨也难。   大同有战事发生?   的确有,但不是燕军出现了内讧,而是之前的蓟州镇抚曾浚与徐忠所部的遭遇战,以曾浚被徐忠咔嚓告终。   河北有队伍要投靠李景隆?   也有。曾镇抚的铁杆,河北指挥张伦的确是一颗红心向南京,只可惜被沈瑄带兵给追上,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满腔的报国热情注定付诸东流。   孟故意将话说得颠三倒四,间或嚎上几嗓子,让李景隆自己在他的话中去探索,发现“真相”。   向燕王献策时,孟已经表明,不一定要告诉李景隆燕王的哪块根据地防守空虚,刻意而为反倒落了下乘。只需要让李景隆动心,认为此时派兵进入燕王的地盘,有极大可能捞到好处占到便宜就足够了。   北地酷寒,南军肯定不习惯北方的天气。进-入十二月,连日大雪,常驻塞外的边军都有些扛不住。若能引李景隆派兵前来,根本用不着正面对战,只需要堵住他们撤退的道路,或用疑兵诱使大军迷路,领着他们在雪地中绕圈子,恶劣的天气足以成为南军的催命符,让他们有来无回。   燕王再适时伸出援手,感念救命之恩的士兵必定不少。   若有在郑村坝投靠燕王的陈都督现身说法,更可事半功倍。   比起让他们来送死的主帅,燕王多仁义!必须投靠燕王一起靖难!   此计算得上是阳谋,落在智谋之士眼中很是粗陋,只配称儿媳,用于对付李景隆却偏偏会很有效。   如果此时练兵德州的是徐辉祖,燕王绝对不会采纳孟的计策,还会斥责他“胡闹”。   换成是李景隆,朱棣直接拍板通过,还大力称赞孟十二郎“人才啊!”   可见,美人需要对比,天才和草包也是一样。   孟哭得投入,最后是被搀扶着离开大帐。当然,也或许是因为跪了太久,血脉不通。   之后,李景隆又召见了孟清江和其他几名燕军,众人的说辞各不相同,仅有少数几点能对得上,反而更显得可信。   众口一词才使人怀疑。   杨铎没有露面,一直留在帐篷里。纪纲缩在帐篷一角,小心翼翼的看着杨同知手中把玩的匕首,刀光闪过,不是一般的锋利。   纪纲很紧张,偶尔会出现面部经失调的状况,任谁在生命饱受威胁时都会这样。   杨铎扫了他一眼,笑了,分外的英俊,“不用担心,现在你很安全。”   现在很安全?   就是稍后会很不安全?   纪纲打了个哆嗦,果断低下头,嘴唇发白,眼中却闪过一抹狠意。   过了许久,孟等人先后回来,从众人轻松的表情来看,事情应该进行得很顺利。   杨铎之所以没露面,是担心李景隆起疑。如纪纲杜平之流不认识他,经历过洪武朝,又是朝廷勋贵的李景隆,肯定会对锦衣卫北镇抚司的杨同知有印象。   杨同知是杨铎的父亲,锦衣卫裁撤不久便被人告发,获罪充军边塞。他死后,妻子殉夫,因与燕王有旧,留下的两个儿子都被调入燕山卫,长子杨铎更被擢升燕山左卫百户,受到重用。   一夕之间遭逢家变,杨铎与沈瑄倒有相似之处。   于性格及为人处世方面,两人却是极大的不同。   沈瑄是不折不扣的武将,杨铎于战场之外,更富家学渊源。   如果纪纲被孟十二郎的蝴蝶翅膀扇没了,燕王再立锦衣卫,杨铎上位的机会远比沈瑄要大得多。   纪纲之所以不得好死,最大的原因在于他太过狂妄,贪-污-腐-败,桀骜妄为,生出了不臣知心,敢当着永乐帝面前玩指鹿为马的危险游戏。   自找死路到这个地步,他不死谁死?   于是,朱棣二话好不说,本人凌迟,全家发配。   纪纲之错,在于他忘了自己是谁,也忘记皇位上坐的是谁。   换成沈瑄或是杨铎,只要不犯这样的错误,即使同样要为皇帝背几个黑锅,也未必不能全身而退。   何况,成祖年复立的锦衣卫也不是谁都能选进去的。   除了良家子,功臣之后都有不少。   “情况如何?”   杨铎将水囊递给孟,取出一张硬饼,扎在匕首上烤着。   “一切顺利。”拧开水囊,孟咕咚咕咚灌了两大口,水沿着下颌蜿蜒出两道细流,隐入了领口。   杨铎将目光从孟身上移开,“继续留在这里还是早点离开?”   “诸位以为呢?”   孟没有正面回答杨铎的话,也取出一张饼,坐到火盆边烤了起来。香气出来之后,掰开一半递给一直没出声的纪纲,“吃点,别嫌弃。”   烤饼的香味蹿进鼻子,纪纲咽了口口水,“给我?”   “恩。”孟干脆把饼塞-到他手里,“吃吧,多亏纪兄弟帮忙事情才这么顺利。等到回去,我请你吃靠羊肉,炖肘子,再来一壶好酒!”   正与众人商议是走是留的杨铎,视线不经意扫过来,带着询问。孟笑笑,一口咬在饼上,鼓起了一边的腮帮子。   他知道杨铎想杀了纪纲,但是,这个人还不能死。   小命堪忧的纪某人到底没抵挡住高粱饼子的诱惑,一口接一口吃完,手指上的饼渣都舔得一干二净。   半块饼又递到面前,纪纲抬头,孟叼着饼,一扯嘴角,示意纪纲接过去。   纪纲没再推辞,也没开口道谢,只是眼圈有些发红。   这两块饼子他记住了,这份情他也领了。   他是个小人,小人同样会感恩。   杨铎等人很快商量出了章程,全走是不行的,李景隆说不定会再召去问话,但也必须有人回去报信。   “十二郎和我一起回去。”杨铎将烤好的饼子递给孟,“高福四人留下,一旦李景隆下令,想办法混进去给大军‘带路’。”   “遵令!”   孟清江也留下了,孟张张嘴,却见他对自己摇头。想了想,只能继续用高粱饼子磨牙,一言不发。   一直做布景板的纪纲突然出声道:“如果诸位不嫌弃,在下应该还能帮上忙。”   “你?”   “在下虽无官职,到底有几个熟人,无论递送消息还是应付盘查,由在下出面都能省去不少麻烦。”   众人均未出声。   该不该相信纪纲?是不是该冒这个险?   如果他向李景隆出卖留下的燕军该怎么办?   孟看向纪纲,从那张憨厚的面容上清楚看出了野心二字。   是对朝廷,还是对燕王?   他同样不敢确认。   最终,杨铎点了头。   他同样发现了纪纲的野心,有野心的小人,只要给出足够多的好处,就能成为一条摇尾巴的狗。   “发现不对立刻杀了他。”杨铎对留下的几名燕军说道,“再被叫去问话也带上他。”   “是!”   入夜,城内宵禁。   除了巡营的士兵,四周一片寂静。   突然,一个帐篷里传出了嘈杂的声音,接着就是一阵哭声。   “柱子啊!你醒醒啊!”   “二狗啊,你这是怎么了?!”   “愣子啊!”   被哭的某几人眼皮直抽,忍住!   “吵什么吵?”   巡营的士兵走过来,不耐烦的挑开帐帘,一看就明白,帐中死人了。   这样的情景几乎每天都会发生。   伤重不治的,饿死的,冻死的,白天营里刚抬出去两个,晚上又不得安生。   “别嚎了,惊动千户都要挨军棍!”   大概是被军棍吓到了,帐篷里顿时没了声音。   “什么时候没的?”虽然军汉见多了死人,可也不愿意进帐篷,晦气,“卯时正开城门,今晚上弟兄们凑合一下,城门开了再送出去。”   帐篷里的人不出声了,地上躺着的几个都用破袢袄盖着,纪纲红着眼圈,“几个弟兄身上都有伤,好不容易跑回来,却……”   “行了,军汉就这命。明天出城埋了,也算是同袍一场。”   火光中,军汉脸上带着几许复杂。   有什么可哭的,至少还是全须全尾的去了。到了战场上,缺胳膊断腿,到了阎王殿里也是个残鬼。   帐帘落下,众人略松了口气,躺在地上的孟背后却窜起一阵凉意,不知是因冬夜的寒冷,还是军汉口中的话。   城门开时,天还没亮,孟同杨铎等人被抬出了军营。   为了装得像一些,孟尽量绷直手脚,一动不动。守城门的卫军想是见多了,也没多问,看过腰牌随即放行。   城门外仍有零星等待入城的南军。   孟闭着双眼,强迫自己不要去看,也不要去想。   人都有恻隐之心,但是要分清立场。   如果燕王靖难不成,他的下场只会比这些人更惨。   出城之后,寻到了事先约定的接头地点,立刻有留在城外的燕军前来接应。   孟裹上厚实的大氅,活动了一下僵硬的手脚,对送他出来的孟清江说道:“四堂兄,小心!”   “恩。”孟清江点点头,“十二郎放心。”   富贵险中求,有了机会,他势必要拼一把!   来不及多说,孟清江等人必须尽快回城,孟同杨铎也需尽快返回北平。   如果没有料错,李景隆很快就会派人前往大同附近打探虚实,正好再演一场好戏给他看。   这场戏的导演只能是燕王,孟与杨铎都不够资格。   接过缰绳,孟纵身上马,挥动着马鞭,大氅随风翻飞,北风迎面扑来,吸入肺里浑身冰凉。   孟曾羡慕过沈瑄纵马时的潇洒,亲身体验之后,连打了一串喷嚏。   大氅虽好,他现在却更想要一件棉袄。   雪原策马,霸气潇洒,很潇洒,却也着实冻人。   与德州城渐远,再回首,身后只余白茫茫的一片。   停下脚步,骏马打了个响鼻,呼出的热气凝结成一片白雾。   前方传来如雷鸣般的马蹄声,从北方来,应该不是敌人,众人却丝毫不敢放下戒备。   直到马蹄声渐近,看到马背上骑士熟悉的战袍,紧绷的气氛才宣告解除。   杨铎拍马上前,正面踏雪而来的沈瑄。   绯色的武官服,翻飞的大氅,面容似比冰雪更冷。   “见过沈指挥。”   “不必。”沈瑄在马上回礼,“杨同知从德州返回?”   “正是。”杨铎走近了些,压低声音,“不出五日,德州李景隆必有行动。”   沈瑄色不变,只点了点头,“如此,需尽快报知王爷。”   话落,视线转向杨铎身后,落在孟身上。看到他苍白的脸色,拧了一下眉头。   孟不能装没看见,只能下马,上前几步,“卑职见过指挥!”   “恩。”沈瑄突然探手,覆上他的额头,眉头皱得更紧,一把扣住他的胳膊,“上马。”   “啊?”   惊讶之间,孟已被捞到了沈瑄的马上。   “又瘦了。”   声音很低,似自言自语,却清楚的传进了耳朵。   跟随沈瑄前来的多是燕山后卫,早知孟身体不好,见他被沈瑄带到马上也不觉得奇怪。   脸白得几乎没了血色,还能坚持到这里,真不容易。   “孟佥事是条汉子!”   再让孟佥事自己骑马?半路摔下去可不是开玩笑。   沈瑄用大氅将孟裹紧,侧头对杨铎说道:“先去河间。”   “遵令!”   孟等人快马加鞭前往河间府,燕王朱棣正暴躁得想要砍人。   高巍虽被关押起来,暂时失去了自由,受到的待遇却相当不错。   一天三顿,顿顿有肉,点心同样不缺,加上缺少运动,短短几天就胖了不少。   只要稍微识时务一点,看清楚燕王的态度,就该偃旗息鼓老实呆着。   高巍偏不,燕王不见他,就每天写一封劝谏书,摆事实讲道理,下定决心说服燕王罢兵。   “臣一心为国,殿下信臣言,按甲休兵,上表谢罪,质子入京,则天意顺,人心和,□□在天之灵亦安矣。”   “执迷不悟,得胜,后世公论谓何!”   朱棣被气得七窍冒烟,他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不怕死的。   默念几句,这人不能杀,杀了有会有大麻烦。   额头仍是暴起了青筋。   郑和见燕王脸色铁青的运气,小心的出了个主意,不如收了高巍的纸笔?没有案工具,看他还怎么嘚瑟。   朱棣点头,可行。   于是,高巍暂居的厢房里连一片碎纸都见不着。   高老先生也有办法,不给他纸笔?没关系!扯下衣摆,咬破手指,血书,更有诚意!   看着送到面前的血书,朱棣深呼吸,再深呼吸,呼进一鼻子血腥味,忍无可忍了,就算背上骂名又如何?一定要砍死这老小子方能解他心头之恨!   这一次,连道衍和尚都拦不住了。   抱大腿?   谁敢?   朱棣提着刀,大踏步朝关押高巍的厢房冲了过去,眼见王府之内就要发生一场血案,郑和突然一路小跑,“王爷,奴婢有事禀报。”   听到此言,燕王脚步一顿,“何事?”   “回王爷,沈指挥派人来报告,杨同知和孟佥事已从德州返回,正从河间府出发,今日可到北平!”   片刻,刀子收了起来,燕王转身回了暖阁。   比起砍死高巍,消灭德州的几十万朝廷大军更加重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