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儒学之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86章儒学之道   宋穆正一边煮着小锅里的肉粥,一边思考着这经义卷上最后一题的解法。   对于经义题,宋穆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先定这题目立意,以此为基础,再在其上做出创新。   如此题目不仅难以偏离主题,同时也容易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但是今日的这几个经义题目,宋穆却是真的犯了难。   其他的抒义题或许还有办法仔细的解决,但是唯独这最后一题,如此出乎意料的题目类型,给人的感觉已经很是不妙。   更何况这三个例子看起来似乎带着一种联系,但是其立意,甚至说共同点究竟在何处,却是一个难以抓住的关键。   稍有偏差,这文章或许就已经落了下风。   宋穆不得不慎之又慎。   这题目说的是古往今来圣人之谈,围绕的却不知是何等核心,究竟是君,还是礼,亦或是自己还没有探查到的某种东西。   再说,这核心之后,三位的言论是否能联系起来,所表示的意思究竟又是什么?   这算不算得上是儒学的推陈出新,是不是儒道之中新的改变,新的发展开拓。   宋穆这般想着,脑中却是忽的闪过一道灵光,似乎此刻已经抓住了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当下宋穆立刻一愣,然后脑中奔出一个词。   发展?   如此看来,似乎的确是在阐述儒道的发展,但是如何让自己辩明白其中的意思,单单解释发展之良,或是未来儒学发展为何,似乎多有片面,难免有些糊弄之感。   宋穆脑中一时间有些迷糊,低头见着锅中肉粥咕噜噜的冒着泡,干脆就盛了一碗出来,脑中却是还在不算的思索。   既然是解释发展,那必然是要解释如何发展,甚至于推陈出新,写出新的发展。   但是问题又回到了这三句话本身,儒学大圣众多,荀子,庄子,扬雄,许慎,郑玄、韩愈,这些人的言论,为何又没能列出来呢?   宋穆灭了火,端着热粥坐到了板子上,再次低头看着旁边桌板上,自己写在草稿上的这三句圣人之言。   忽的,宋穆脑中有了一个念头。   要说这三位,其实都有一种代表意义。   孔子自不必说,他奠定了儒学的框架。   孟子,他成功稳固了儒学的地位,使得儒学有了更切合实际的内容,奠定了他亚圣的地位。   再到董仲舒,他将儒学进行了新的解释,让汉朝始,儒学成为了切合时代的必要产物。   他们代表了儒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代表了一个更重要的东西。   儒学,合乎一个时代发展的需要。   合乎时代,这才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宋穆眉头一挑,连忙放下手中的热粥,然后提起毛笔,在桌板上的纸上写下了三个字。   儒之道。   这篇文章的真正用意,一是如何论述三人的成果,而在这基础上,让各位考生学子,以合(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