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是二战期间人口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这事第一眼看上去貌似很离谱,英国是二战胜利国,怎么可能是人口流失最严重的国家呢? 其实也很好理解。 英国在二战期间一直处于盟国阵营,人口可以自由流动,英国人可以自由离开英国前往其他国家,不受环境约束。 整个二战期间,英国都是对抗德国的前沿阵地,先是不列颠空战,随后V1V2火箭轮番登场,德国虽然放弃了跨越英吉利海峡攻击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英国人却不敢确定这一点,时刻防备着德国人的进攻。 德国人也是过份,虽然不列颠空战之后海狮计划已经无限期搁置,却隔三差五拿出来炒作一番,让英国人时时刻刻生活在恐惧中。 这种情况下,只要有能力离开英国的英国人,恐怕都会为了家族延续准备一个B计划。 法国人都知道在巴黎沦陷之前投降,英国人难道就会对抗到底吗? 别傻了,帝国主义真没想象中的那么坚强。 这个情况罗克也是知道的,因为南部非洲是英国人外流最大受益国之一。 有资本离开英国的英国人,要么有钱,要么有能力,都是和平年代很难得到的宝贵资源。 包括一直声称要战斗到底的温斯顿,不列颠空战期间,也悄悄把家人以度假旅行名义送到南部非洲,一直到局面有所缓和之后才返回英国。 包括一直坚守伦敦的国王,在情况最危险的时候,也已经做好了前往加拿大的准备。 连国王和首相都这样,除了那些实在没能力离开英国的英国人之外,但凡有点门路,都在想办法逃离英国。 如果不考虑地理优势,比勒陀利亚跟伦敦相比绝对是天堂了。 更不用说原本就以环境优美著称的塞浦路斯。 塞浦路斯同样是英国财富外流的受益地区之一,世界大战期间,塞浦路斯的房屋价格普遍翻了好几倍,去除通货膨胀因素,新移民的大量涌入是最重要的原因。 世界大战爆发前,塞浦路斯主要人口都集中在城市里,偏远地区人烟稀少,自然风光虽然确实是漂亮,但是没有人总是少了几分人间烟火气。 短短六年内,塞浦路斯已经不存在世俗意义上的偏远地区,很多新移民并不喜欢城市的喧嚣,他们更喜欢无人打扰的田园生活,是否有工作机会根本不重要。 开玩笑,人家万里迢迢从伦敦移民塞浦路斯可不是来工作的,而是来享受生活的。 至于生活成本—— 只有穷人才会考虑这个问题。 这就能理解温斯顿为什么这么耿耿于怀了。 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些英国人在温斯顿在任期间离开英国,就意味着对温斯顿的否定。 大量富人涌入塞浦路斯,带来的改善立竿见影。 富人要消费,就会产生新的税收。 塞浦路斯政府有(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