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匡阅读帛书上内容的时候,吾丘寿王摘掉发带,披散着头发,阴沉着脸,压低声音,言辞振振,在一旁补充说明。 “数月之前,师尊收到胡子信件之后,便开始在长安活动。吾虽然不清楚信中之内容,但是可以肯定,绝对异常重大。如若不然,师尊不可能同时写如此多的文书。” 他见司匡的面庞逐渐凝重,知道自己的猜测没有错误,继续说道: “褚师兄送信至长安之时,正值半夜,师尊也因此一夜未睡,共撰写了四份发了文书,分别是送给了四个人--谷梁领袖、左传领袖、陛下、左内史。” “前两者因不服我公羊,态度暧昧,并未言明态度,而陛下那里……吾亦不知晓具体情况,不过,师尊在布帛中应该提到了。” 吾丘寿王微微一顿,换了一口气,沉吟, “至于左内史公孙弘那里……因其属于儒家,且欠师尊挚友辕固生一个人情,言明愿意相助。” “至此,长安之中,除难以接近的军方之外,只有左内史愿意相助。” 说出这个结果,吾丘寿王闭上眼睛,悲叹连连。 师尊终究还是没落了。 自辽东高庙之后,至府中拜访者越来越少……直至屈指可数。 当年,其成为博士,被孝景皇帝、陛下赏识的时候,拜访者,每日可是多达数十人,鼎盛时,百人可有。 这就是人性呐。 吾丘寿王嘲讽一笑,摇了摇头。 独自倒了一杯酒,一饮而尽。 一侧,司匡长呼一口气,把帛书放下。 闭上眼睛,开始盘算。 帛书中,是董仲舒的亲笔信。 据其所言: 胶西贪墨军功之事,涉及到的地方太多了,不仅涉及到地方诸侯王,还涉及到大汉高层。 董仲舒这段时间暗中接触了掌管中尉署的御史大夫韩安国。 在言明利害之后,只得到了一句回应:这方面势力盘根错节,若不想惹火上身,先停止调查,日后再说。 而刘彻也是这么回应的,要求停止查办。 如果继续查下去,很可能会遭遇某些外戚的暗中谋害。 司匡仰头,望着深邃的星空,苦笑,呢喃,“看来,陛下早就注意到了,甚至御史大夫也注意到这方面了……二人竟然都有所忌惮……” “究竟是谁,拥有有这么大的权力?难不成是田蚡?” “如果是他,那就一切都说得通了。只有王太后那一脉的外戚,才会让陛下如此忌惮。” 当年,因为一个王太后愤怒,刘彻挚友韩嫣被迫自尽。 从这一点来看,太后一脉,势力犹存。 况且,更重要的是,田蚡这个人……举荐了很多人。 就连韩安国的位置,都是他举荐的。 可以说,一旦动田蚡,大汉朝堂绝对会有一般人跳出来求情。 恐怕,这也是刘彻要求终止调查的原因之一。 胶西王找了一个好帮手啊……(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