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宋》/春溪笛晓 第一九七章 随着新一期《国风》刊行,筹备中的报纸也进入了不少人视野里,有人赞同自然也有人反对。 欧阳修的文章里提到,这报纸上重内容不重形式,行文上要求深入简出,不能用典过多,不能一味追求文章优美。 总之,只差没直接说“这上面的文章最好能写到人人都能读懂”。 这可就踩了一些人的敏感点。读书是清贵之事,并非人人都能读,像沈括和王雱他们捣腾那些图多字少的书就很不符合他们的追求。 集贤院中也针对此事展开了一场讨论,主要辩手仍是王珪和冯京。 王珪文风秀丽,行文严谨,当知制诰这些年里朝中大半正式公文都出资他的手,显然是个制式文章的老手。他的观点是文字不能过于粗浅直白,否则有辱斯文! 若是换做从前,以王珪的性格断然不会和人争辩这些,可惜王雱这小子太气人了,故意踩着他的观点来反驳,气得王珪捋起袖子开始据理力争。 冯京则认为刊登到报纸上的文章应该以务实为佳,倘若全都追求制式文章,追求词藻优美,如何能起到报纸的用处! 冯京从前就写过一首诗:“孔子之文满天下,孔子之道满天下。得其文者公卿徒,得其道者为饿夫。”意思是只学了孔子文章的人飞黄腾达,真正按照孔子所说的话去做的人却沦落到要饿死。对于一味地追求说漂亮话写漂亮文章这种风气,冯京是非常不满意的! 双方谁都没说服谁,最终只能由参与讨论的集贤校理苏颂挑了个折中观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质胜于文就显得粗野,文胜于质就显得虚浮,文质均衡、不偏不倚才算君子。做人是这样,写文章也是这样,过于粗浅流俗的文章不能刊出、过于追求形式的文章也不能刊出! 王雱每天尽责地记录着每一个人的观点,整合成可以付诸实践的创刊章程。他在意的不是内容与形式之争,而是集思广益搞个新闻法出来,免得到时候报纸内容弄得乱七八糟!冯京和王珪的观点差异越大,探讨出来的章程就越严密:毕竟他们最能挑出对方的刺来! 有了王雱之后,集贤院每天都没闲着,反倒是旁边的昭文馆、史馆时不时变得空空荡荡,都跑来集贤院一起参与讨论了。为了防止有人攻讦这些崇文院同僚们擅离职守,王雱偶尔还号召大家轮流出场地,不时也去祸害祸害史馆、昭文馆。 连带宰执和台谏诸官也偶尔会受邀前来作为“专业人士”参与讨论,可把在崇文院实习的新科进士们惊得不行:完了完了,这些讨论他们根本扛不过多少轮!当官这么难的吗?到五六十岁还得以一敌百,面对众人的轮番诘问!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