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巳时,我换了一套普通男子的常服,跟着贺锦全到了府衙门前。 三郎身着雨过天青色泼墨锦袍,眉目疏朗、神采奕奕。一见我,便迎了上来:“他们都准备好了,我们走吧。” 我们走了一阵,来到一块空旷的场地前。只见一个个简易的大棚下,整齐排放着的一排几案,几案上摞满了木碗,每个几案后都有一个大木桶。 三郎指着一面迎风猎猎的旌旗道:“筱天,你看,还像样吧?”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发现“粥”字旌旗的旁边,还有一个“蛮头”二字的旌旗。我疑惑地问:“我们除了粥,还准备了馒头吗?这个‘蛮’字好像写错了吧?” 三郎捏着下巴道:“字倒是也没错,最早是这么写的。只是这……小全子?” 贺锦全会意,躬身道:“启禀殿下,是另有一位善者在此处布施。奴才们一早来搭棚的时候,他们已经在了。据说施主是一位来自渝州的少年,游历至商城,见灾情严重,便解囊布施。” 我和三郎眼中均流露出欣赏之色。他牵起我的手道:“走,我们去会会这位少年郎。” 我忙拨开他的手,嗔道:“你忘了吗?我现在是你的随从。” 三郎哈哈笑道:“是是是,随从随从。那你随本王走吧。” 他边走边将诸葛亮攻打南蛮时,以面团包肉代替人头祭祀的典故说与我听,原来馒头最早是指蛮人的头,因而称为“蛮头”。 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呢?四处游历,可见其洒脱不羁;解囊布施,足见其仁义多金;知晓“蛮头”典故,又可见其知识渊博。如此想来,我对这个少年不免颇为好奇。 三郎来到正在指挥工人们搬运东西的少年身后,作揖道:“这位兄台,打搅一下。” 少年闻言转身,但见他约莫十六七岁,个子挺拔健硕,肤色健康黝亮,五官轮廓分明,着一身玄色劲装,目光炯炯、英气勃勃,一副习武人的模样。 他吟吟一笑,好似春风拂面,拱手作揖道:“不知两位兄台有何贵干?” “在下今日也在此处搭棚布施,特来与兄台打个招呼。在下姓周,不知兄台如何称呼?” “哦,在下姓程,渝州涌泉人士,数日前游历至此。听周兄口音亦不像是商城本地人?” “程兄有礼了,渝州好地方啊,山明水秀。在下乃雍州长宁人士,听闻商城旱灾,特地带着粮食、衣物等前来救济。” “周兄有心了,今日得遇周兄,三生有幸。” 一番寒暄之后,我们回到自己的棚里等候灾民到来。少年忙完之后也站到了旁边的棚里,与我们点头示意。 百姓陆陆续续地来到棚前,我们也忙开了。看着面黄肌瘦的灾民领到粥和馒头时,激动、满足的表情,我和三郎都感到很欣慰。 快到中午时,灾民开始愈来愈(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