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对陈惟贞所言“二十年梨花枪纵横天下无敌手”杨妙真四娘子心驰神往的老太后,骤然听得一个声音传来。 “皇曾祖母!”门外的宫女还没来记得通报,便听得一个稚嫩的声音嚷嚷着传来。 同时传来的还有两个着急的太监的声音:“殿下,静气!风仪!” “您若是再犯,内臣可得跟小公爷说去了。” 听得话音落下,那稚嫩的声音便消失了。 周太后笑眯眯的从罗汉塌上坐起来,抬眼望去便听得宫女通报太子来请安了。 “便喊他进来罢!”听得周太后的话,有宫女相引小正德这才笑嘻嘻的进门来。 这时候可是讲究礼制的时代,皇宫大内尤其重于礼。 周太后这般做已经是稍微逾越了,但她本身出身就非礼制传家身份又尊贵。 加之是长辈见曾孙儿,所以不讲究倒也没有什么。 若是君臣之间那就得大讲究了,臣子想见皇帝那得“上谒求见”。 比如《史记卷九十七张丞相列传》载晁错“错恐,夜入宫上谒”。 就是说晁错害怕,连夜入宫求见皇帝。 上谒还不是你想见就能见的,要等宣召。 晁错当年就是上谒了,但没有等到宣召第二天就嗝屁着凉了。 宣召你见面了,当场中官还得“谒赞”。 谒赞,就是通传唱名。 能够达到“谒赞不名”,就是上殿中官不唱你名字的那得是特殊礼遇了。 基本上混到“谒赞不名”的都是把持朝政的权臣,又或者是功勋及其深厚者。 然后你大礼参拜,皇帝给你个面子免礼让你起身。 若是没有免礼那老老实实的按照当朝礼仪做完参拜大礼,大明的是五拜三叩、大清则是三拜九叩。 礼行完才能起来,不然一个大不敬那得“无人臣之礼者,绞”。 皇帝念及功劳或者年纪赐坐了,你就有得坐。 不赐坐那你就只好站着,他问你答不问你只能请求禀告。 这便是君臣上下尊卑之礼,稍有不尊可是要出事儿的。 “小猴儿,坐下罢!”周太后笑眯眯的让宫女给正德搬来凳子,小正德却肃容行礼然后才坐下。 正德这才笑嘻嘻的扭着身子对周太后道:“皇曾祖母近来身体可好?!” “你这小猴儿还好说,多久没有来看皇曾祖母了?!”周太后佯怒笑骂道:“现下倒是问起来了!” 周太后跟弘治皇帝亲厚,自然也跟小正德比较亲厚。 甚至小正德未出阁读书之前,还经常来周太后这里玩。 别看周太后曾经掀起惊天波涛闹至群臣跪谏触发第一次大礼议,然而她毕竟老了。 除了些许性格特别的,大部分人渐渐老去舔犊之情总是会缓缓滋生。 火爆的脾气会变得温和,会渐渐的更喜欢孩子。 会不太计较很多事情,会总喜欢笑着看真心实意或虚情假意的表现。 “曾孙儿这不是出阁读(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