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改革深入,反攻准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改革已经拉开了帷幕,但能感觉到的,在大明还是少数。   先是朝堂上,党争不断的官员遭到清洗;接着,惩治贪渎又使一批官员落马除籍。   兴利除弊从朝堂又刮到了地方,清屯充饷处置了一批权贵士绅,拖欠赋税的地主豪富又被从重惩处。   最令人瞠目的措施则是对生员的打击,取消优待,连篇批评,难道朝廷不怕失去读书人的支持而垮台?   至于刚刚开始的分离官商的政策,相比于生员遭到的打击,就显得不是那么轰动了。   而大明绝大多数的人,也就是平头百姓,却并没感觉到改革所带来的变化。   至于部分地区减免赋税,这是每个皇帝都做过的,只是暂时的缓解,但百姓的生活还是很苦。   这也不怪朱由校,实在是大明的家底被折腾得太薄,又要支撑两场战争,实在是拿不出太多的钱粮施惠于民。   比如免除劳役、摊丁入亩等等,他是早有打算,却只能向后拖延。   而为了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朱由校还不得不给商人优惠政策,由他们来完成。   发展工商是朱由校给大明规划的道路,对此有着直接关系的应该是道路交通。   象宋朝,官道星罗棋布、四通八达,发达的交通为人类封建历史的顶峰。   除了交通,宋朝还非常重视邮驿,十里一邮亭,三十里一驿站。所谓“白塔边卖地经(地图),长亭短宜驿分明。”   朝廷暂时拿不出钱来,朱由校便把工作交给了中华商会,国家出土地,让他们依托驿站建立旅店货栈,以期形成发达的物流运输系统。   江南商会的投效,使朱由校又解决了南方的问题,给予江南商会同样的权利和优惠。   至于铺路架桥,自然是地方官府的责任。而日常维护,便由官道两旁的村镇组织百姓负责,朝廷则免除相关村镇的劳役。   这是一个惠民的政策,比起动不动就让老百姓异地劳役,在家口对道路进行日常维护,已经算是很轻松的活计了。   而作为建立邮政系统的准备,朱由校颁下圣旨,在各城市由官府规划街道并定名,城市房屋编号钉牌。   没人知道皇帝又要搞什么,但这些政策的执行,都划入官员考核,也没谁敢敷衍拖延。   虽然驿站早已有之,但多为官府服务,民间的通信却很是不便。一般老百姓要寄信,大多是托顺道的人来代送。   大概是在明代的永乐年间,为了解决老百姓通信和邮驿机构太少,服务种类太少之间的矛盾,一些民信局就应运而生了。   民信局不仅可以邮寄信件,还能邮寄物品,可谓是邮政局的前身。   但这依然远远不够完善,至少城市中的门牌号没有,人们也不知道自己的确切住址,想接个信件啥的,非常麻烦。   或是整合民信局,或是给驿站多配人员,朱由校觉得又(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