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难舍破家,阶层不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安土重迁,经常被描述为中国人的一种传统习惯,且是根深蒂固的。   但在古代的农耕社会,这是可以理解的。与后世发达快速的交通和信息联络不同,古代百姓的活动范围非常狭小。甚至于,有的老百姓一辈子都没出过县。   当然,老子曾说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比安土重迁还要严重。用落地生根、画地为牢来形容,都不算过分。   而且,在农耕社会,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耕种也是大多数百姓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职业。   古代可不象后世的工业、商业社会,哪有那么多的打工机会?打工又没有社会保险,老了干不动了怎么办?   有土地则不同,虽然也有天灾啥的风险。但在百姓眼中,“三十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才是安稳安心安定的小康生活。   其实,二丫爹和中年汉子只是广大期望着返回辽东故土的一员。别说他们这些已经远离的,就是已在辽东的,也有着这样的心思。   金州,又一批京营飞骑乘船抵达,分配到军营驻地,暂时休整,调养马匹,适应环境。   即便是比较短暂的停留,也促进了本地的经济繁荣。当然,主要还是占得先机的中华商会所属的商人。   大兵有钱,商人们都知道。对生活用品的需求量很大,特别是烟酒,那简直是供不应求。   商铺、酒店的生意也特别兴隆,建筑虽不富丽堂皇,可人来人往,并不亚于繁华的城市。   “英子又有得忙了。”英子爹一口酒下肚,又在心疼商铺里的闺女。   柱子点着头,给老汉又倒上酒,说道:“忙过这一阵能歇几天吧?英子已经是管事儿了呢!”   “管事儿不管事儿的,年龄可是不小了。”英子爹突然来了气,刚挟了鱼肉放嘴里,便把筷子把桌上一拍,瞪着柱子问道:“我闺女还嫁不出去了?”   柱子被劈头问得发蒙,但很快反应过来,赶忙摆手?“英子这么好的姑娘,怎么会嫁不出去?”   英子爹“嗯”了一声?可眼珠子还瞪着?等着柱子继续往下说。   张柱子陪着笑脸,解释道:“这不是马上就要灭了建虏?要平辽了吗,俺的意思就是等一下。俺看?也就金年末明年开春的事儿。”   “明年开春?不管能不能平辽?亲事得办了。”英子爹一锤定音,盯着柱子点了头,脸色才稍微缓和下来。   张柱子殷勤地斟酒布菜,讨着未来老岳丈的欢心。这是必须的?英子再有主意?老爷子要死不同意,也没办法。   “话说呀——”英子爹两杯酒下肚,眼睛倒显得更亮了起来,刚掏出烟荷包?张柱子已经掏出一盒烟递了过去,嘴上说道:“看俺这脑子?买了还忘了拿出来。”   英子爹哼了一声,不客气地把烟收下,还是装上了自己的烟袋锅,嘟囔道:(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