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监督制约,揣摩圣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密奏制度已经不算秘密,谁有这个权力和信任,有些能猜到,有些则隐藏得很深。   对此,也有文官进谏,认为不合朝廷的制度,怎么能不走通政司呢?   但皇帝也很干脆地拒绝纳谏,明言密奏只是与臣子的个人书信,不属于奏事制度,也就不必走通政司通达下情。   这个理由很强大,谁有那个胆子,敢限制皇帝的个人通信?   至于有很多臣子也想给皇帝写信,可皇宫没有邮筒,你还是等着皇帝信任后再享受此恩遇吧!   而密奏在无形之中产生了足够的震慑,厂卫已经够严密了,再加上潜伏在身边的官员可能就是皇帝的耳目,谁不得小心谨慎,谁还敢欺上瞒下?   显然,密奏制度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皇帝达到了目的,没有谁不怕死,敢欺骗他了。   厂卫、都察院,再加密奏,成了三道防线,最大限度地监督着官员。奉公守法者、行事坦荡者不惧,蝇营狗苟、贪渎无能者在官场难以立足。   而这样还不是皇帝的最终设想,还不能让他完全放心。举报,应该是终极大招,他还没有使出来。   如此多的防范,过分嘛,疑心病是不是太大了?   皇帝可不是这么认为的,就依现在的信息传播渠道和速度,再严密也防不住某些利欲熏心之辈。   只不过,政策的实施要讲究时机,他在筹划,在等待,在准备,短期内还没有颁布的打算。   正如袁可立所说的,不仅是对文官,对武将的监督也在同步进行。   天大,地大,龙椅最大;国强民富,还要靠军队保障和争取,枪杆子可要牢牢抓在手里。   所以,对于辽东的军事长官,皇帝也是慎之又慎,召毛文龙入京述职便是最后的考察。   当然,对于平辽大功,皇帝的抚恤和恩赏也不含糊。官兵皆有,并已运抵各军,开始发放。   “微臣叩谢天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毛文龙大礼拜下,恭接圣旨。由左都督、总兵,再得赠太傅兼太子太保,已经是除了封爵之外的最高荣誉了。   而皇帝一并封赏,并赐服赐剑,已是为封爵铺平了道路。   至于说到平辽之功,熊廷弼应该是最大的,毛文龙次之。现在,熊廷弼的封赏并没颁发,独独给了毛文龙,皇帝的深意不得不令人揣摩。   所以,毛文龙的心情是喜中带忧,也深知此次入京述职关系重大。若是皇帝不满意,镇守辽东的主帅便不是他了。   要让皇帝满意,就要揣摩皇帝的心思,也就是所谓的“上意”。   毛文龙不是鲁莽武夫,从东江开镇,再到现在平辽成功,从方方面面也能多少琢磨出点门道儿来。   皇帝不设文官监军,也不用宦官,但用的是锦衣卫,把住的是军队的粮饷和军法。对主将的指挥,却少加干涉。   从这方面来看,(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