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农业,工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农业,工业。   这两个是**初期所有矛盾的根源,只是在现在这个时期,无论革命份子还是所谓的清流份子,他们所注视到的都是清朝体制问题,立宪或者共和,或者是其他――譬如学习曰本什么的。   没有人关心所谓的农业,所谓的工业问题,他们在乎的只是一些虚无缥缈的权术,体制问题。而整个国家,如果绝大部分的的注意力在这上面,那就证明,这个国家至少还需要一大段的时间去摸索前进的路。当然,这种大环境其实根本无法避免,造成这种环境氛围的罪魁祸首是满清政斧本身。   因为以清国本身的改革历程来看,这算是一个缓慢发展认识的过程。就是这一个缓慢认识的过程,造成了现在的**初年整体的认识误区。   这个过程,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觉察到工业的萌芽阶段。这个时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的时间。清国的一些聪明人,认识到了清国战舰和外国战舰的差距,所以就有以恭亲王为首的政治集团搞了一个自强运动。自强运动的初衷便是要让清国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也可以自己制造出什么战舰之类的,以夷制夷嘛。大方向算是对了,如果清政斧以这个为基本国策,坚持四五十年不动摇,没准清国的工业基础就起来了。可惜的是,这一项基本国策以一场很浅薄的甲午战争的失败而被评定为失败的决策。从而导致清国的一些人又搞了自我否定,认为单纯的工业,暂且不能让国家强大起来。   而工业让国家强大不起来,那又是什么呢?   凭什么曰本的工业基础还不如清国,但他们却发展起来了?甲午战争的失败,让一些人又开始意识到这样下去是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   一些人又对国家的基本政策产生了怀疑。   这种意识就带来了一些人终于认识到学习工业可能只是一些皮毛上的东西,要想让清国强大,可能还需要一些其他的东西。譬如英国曰本的制度?这一个时期,算是一些人的自我探索时期,年份也在甲午战争以后,在这一个时期,因为清国的一些认识还不太明确,导致他们也不太敢乱下政策,相反这一种无为而治反而让民间的工业起来了。   清国的私人工厂,在这一个期间增加了几十倍!可是,民间工业刚刚兴起的时候,在1900年前后,一些清国人终于认识到清国与别国的差距本质其实是在方方面面的体制制度上,于是在一些有志之士的提议之下,这一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提出了关于制度上的改革。革命一词,也大概在这种时期出现,从而导致现在的**初年大家关注的革命都是体制问题,君主,或者君主立宪制或者是共和问题。清政斧也是在这一个阶段突然意识到了(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