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吴三国鼎足之前,魏国是唯一一个大规模屯田以恢复耕种的国家。 三国鼎立以后,季汉者是唯一一个举国之力,集中民力物力修复、开拓前人留下的灌溉工程的国家。 至于吴国,很抱歉,虽然也有过一些动作,但规模并不算太大。 到了现在,魏国已经丢失了屯田的优势。 而季汉,却依旧保留着丞相在时重视水利灌溉工程的传统。 毕竟当年丞相接手大汉的时候,只有西南一州之地,而且还是千疮百孔,风雨飘摇。 在外战争惨败,强敌虎视。 在内家家戴孝,人心浮动。 当是时,益州实是疲弊已极。 面对蜀地世家的蠢蠢欲动,朝廷为了在与地方豪右的博弈中掌握主动权,不得不想办法掌握更多的钱粮。 治水复耕种,以广赋税,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如果说季汉是形势所迫,那么那一年的魏国,其实有着比季汉多得多的选择权。 可惜的是,曹丕接手魏国以后,宁愿征发民夫开凿运河,好让龙舟能从洛阳直入淮水,方便他领着大军游街。 也不愿意好好整顿曹操留下来的屯田客府。 以至于为曹操统一北方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屯田客府,在曹丕手里居然变成了一种负担。 待到曹叡登基,倒是喜欢搞土木工程。 不过方向是宫殿,而不是水利。 待季汉取得了陇右凉州,对关中形成俯瞰之势后,曹叡想要补救,却已经是来不及了。 手握屠龙术的冯鬼王,精准地看到了魏国天生潜在的缺陷。 更重要的是,他还知道这种缺陷将在未来造成什么样的历史趋势。 他所要做的,就是给这种趋势添油加火,让恶之果早些到来,反噬魏国。 汉吴两国的结盟,可以不断轮流出击,让曹叡根本腾不出手。 每每曹叡想要整合内部时,他就会发现,汉吴两国总是掐着点出兵犯境。 特别是季汉对魏国的巨大压力,让曹叡不得不屡屡放弃革除国内弊制的打算。 反而是被逼得越发依赖世家大族。 可以说,魏国的实际分裂,洛阳与许昌的分治,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时到今日,汉魏局势,已然翻转。 更别说季汉除了水利灌溉工程,还有新型灌溉工具。 当年拿下陇右的时候,正好遇到陇右大旱。 那时冯都护留守陇右,造出了不少水车,积累了不少防旱经验。 这些年来,已经从单纯的高筒水车,发展出各类各样的水车。 人力、畜力、水力,高筒、低筒、翻车,单组、多组…… 穷有穷的用法,富有富的用法。 不管是哪种地形,总有一款适合你。 以三国时代的耕种水平和耕种面积,只要不是遇到百年一见的大旱。 比如说像那种炎旱冒烟,万里赤地的情况。 也就是说,只要河流里还有水,那么就不用太担心抽(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