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的朝议,形式与后世西方的议会制有点相似。 先由天子或者某位重臣提出一个议案,然后在座的众臣,对这个议案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需要站起来,甚至可以随意走动,在殿中的众人面前论述自己的看法。 而其他人若是对表达自己观点的大臣有什么疑问,可以提问,但不能站起来,只能坐着,这叫坐而论道。 等这位大臣论述完自己的看法,或者回答完别人的问题,就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 然后下一位有不同意见的大臣再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若是议案分歧过多,连续召开数次甚至十数次朝会进行辩论,那都不是什么稀奇事。 不过与后世议会讨论议案不同的是,殿上的大臣们要保持礼仪,不能随便吐口水,扔东西,比如鞋子什么的。 好吧,鞋子在进殿的时候已经脱掉了,但还是有其他东西的。 比如说自己屁股下面的蒲团,手里的笏板。 要以理服人,要文明,文明! 大汉代表着最先进的文化方向,世界灯塔,不能像胡夷一样蛮不讲理,不知礼仪。 冯君侯在心里也曾偷偷怀疑,上朝入殿解剑脱鞋,除了是要表达对皇权的尊敬。 还有防止尚武的大汉臣子说不过别人的时候,会向天子表现一下自己君子六艺的等级,拔剑互砍之类。 当然,朝会与后世议会制仅仅是有一点点类似,它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比如说,议会主席(天子)和党派大佬(丞相大司马大将军等实权官员)的意见权重极高。 幸好冯君侯的第一次上朝,不是讨论议案什么的。 或者说,今天的议案只有一个,而且是早就决定好的,只有天子才能宣布的议案:统一封赏。 大汉已经好久没有大规模加官晋爵了。 还于旧都,是忠义之士忘身于外,奋不顾身,流血牺牲,才换来的。 于情于理,大汉都要对他们加以封赏。 只是这个诏书写得有点艰涩难懂——对于冯君侯来说,是这样的。 “惟延熙元年十月甲寅,大汉天子诏曰:昔孝灵中平,民乱四起,先帝为振汉室,起于涿郡,转战四方……” 听着上头谒者念着半懂不懂的圣旨,冯君侯强行忍住打哈欠的冲动,以让人注意不到的微操,悄悄地一点一点地挪了一下屁股。 让已经开始有点刺痛微麻的脚后跟稍稍地放松一下。 “……四海沸腾,朕运属殷忧,戡翦多难。上凭明灵之祐,下赖英贤之辅,廓清县,嗣膺宝历,岂予一人,独能致此。时既共资其力,世安而专享其利,乃眷于斯……” 忍不住了,冯君侯没有张嘴,两腮收起,打了一个闭嘴的呵欠。 这本也没什么,毕竟睡眠不足嘛,打個哈欠很正常。 只是让冯君侯没有想到的是,随着这(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