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90章 王侯书生如何能与才高八斗相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冯刺史当然很明白这个道理。   甚至他还明白:备战备荒为……嗯,为天下。   凉州就是因为百余年来动乱不已,所以大好的丰饶之地被白白荒废掉了。   这个时代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本就不足,再加上人祸的增强效应。   一场不大的自然灾害,很容易就被放大成让百姓流离失所的灾难大片。   所以大至朝廷,小至一方主官,不说真心为百姓着想吧,就是想要维护社会和百姓的稳定。   长久之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社会与百姓对抗风险的能力。   只是这个方法,在识字率极低的古代,想要出现明显效果,那就要极大拉长时间线。   至少以百年甚至数百年为单位来计算。   再加上中国古代生产关系过于早熟,所以当社会发展到某种程度,反而会对生产力产生阻碍作用。   所以在历史上,任何想要解放生产力,打破旧的生产关系的改革,都必然会遇到极大的阻力。   在大部分时间里,这种改革或者改变,只能是被动而又缓慢地进行。   至于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当然是有的。   效果最明显的方法,就是开启基建模式。   以这个时代的水平而言,兴修水利,就是见效最快的基建。   但对于冯刺史来说……小孩子才会选择,大人当然是全部都要。   十年前就有计划地撬世家的墙角,用了十年的时间,终于锻造出兴汉会这把利器。   对这个时代来讲,以他为首的兴汉会,就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这一点根本不用客气。   正是因为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所以他才能摆平南中夷人,凉州胡人。   甚至还能让相当一部分世家豪族不得不主动转型。   既然连长远方向都抓准了,那么剩下的基建模式,自然也不可能落下。   大乱之后才有大治。   虽然百年一遇的白灾并不能动摇世家豪族的根基,但对凉州胡人部族和相当一部分底层黔首的影响却是相当大。   大到让冯刺史有机会重新整合凉州中下阶层的社会资源。   以工代赈,开启基建,让为了能吃上一口饱饭的大量百姓和胡人,对大汉的凉州刺史府很是感激。   只要能让苍头黔首在灾难里活下去,你就是天天搂着娇妻美妾醉生梦死,那也是好官。   若是没办法让人活下去,真让百姓饿急了眼,谁还管你是吃草根的清官还是食肉縻的贪官?   反正对他们来说,肉食者都是一路货色。   冯刺史作为有口皆碑的良心官员,自然不可能是那等货色。   凉州的春耕过后,就算冯刺史偷空带全家去踏春,他对于凉州的百姓来说,仍是好官。   不过他可以偷懒,其他人未必就有这等好运。   比如说,马田和李明就在其他人之列。   因为春耕过后,要抓紧时间兴修水利,为(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