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仁离开聚会,回到位于北平八道湾胡同11号的家中。 此时他和鲁讯还没有决裂,两兄弟居住在一起,关系颇为和睦。 鲁讯在北京大学和北京高等师范大学讲课,回到家中写一写杂文和小说。 吃过晚饭,两人闲谈,周作仁把今日从那位女学生那里抄来的诗作给兄长观看,他对这些诗作极为欣赏。 鲁讯看罢,颇为赞赏。 他对那些浪漫的情诗兴趣不大,反而对一代人称赞不已。 虽然全诗只有两句话,却意义深远,颇有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风采,泰戈尔的诗作大多简洁隽永,充满哲理。 此时民国初建,国家前途未卜,前几年袁世凯复辟称帝,如今的北洋政府混乱不堪。 内忧外患,命运多舛。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首诗和这个时代是如此的契合,而标题的一代人,正是用来点题。 我们这代人就算在黑夜里前行,也不能放弃希望,而是要去为国家寻找到光明的未来。 诗作内容沉重,却有着鼓舞人心的力量。 “这几首诗作可以刊载到晨报上去。”鲁讯肯定道,“有关新诗的争论可以停止了,这是最好的范文。” 自从新青年杂志搬到上海后,晨报副刊就成了新作者活动的阵地。 “刊载自然是可以,可惜不知道作者是谁”周作仁苦笑道。 “哦,怎么回事”鲁讯奇怪道。 于是,周作仁就把事情说了一遍,这些诗作只是诗人用来追求女孩子的无意之作。 鲁讯听过也只能苦笑摇头,不知道说什么好。 “还是问问看,不刊载出来太过可惜了。”最后,鲁讯如此说道。 周作仁也是这么认为的,私下流传固然是一桩美谈,可若是不能公之于众,让大家都欣赏到,殊为遗憾。 他已经让那位朗诵的女学生打听消息了,尝试着找到作者。 那位女学生回到家中,找到她的妹妹,让她妹妹到学校寻人,就说是周先生的意思。 这位正在上中学的女孩颇为兴奋。 这些诗作只在她们学校小圈子里流传,如今竟然被大学教授看重,还是在文坛很有声望的周作仁先生,这可是个大新闻,她一口应承下来。 第二天,她就找到了冯程程,说明来意。 冯程程没想到就算是离开了上海,还是摆脱不掉林子轩。 刚开始收到林子轩来信的时候,她很是厌恶,觉得林子轩像是无赖一样纠缠不休,她早已摆明了立场,这人却不知道进退。 她当即就想回信痛斥一番。 不过信中的那些小诗挺有味道,她决定过几天再委婉的拒绝。 然而林子轩的信件一封接着一封,每封信中都有一首诗歌,虽然算不上每天一封,但这两三个月下来,她已经收到了四五十首诗作。 林子轩自然记不得那么多诗作,有时候就随便写(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