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7月,日本福冈。 郭沫偌回到日本已经三个月了,他四月初离开上海,错过了对于泰戈尔的大批判,本以为在日本会好过一些,现实却非常的残酷。 日本在关中大地震后,经济尚未恢复,百业萧条。 他先是领取了民国政府补助的三百块留学生归国费,勉强度日。 随后翻译了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先驱者河尚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想要依靠出版赚钱养家糊口。 在翻译的过程中,他接受了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对列宁极为赞赏。 然而,现实是这本书就算出版,也要等到卖出去才能抽取版税,他依旧穷困潦倒。 这时的郭沫偌穷到什么地步呢? 他们一家人被房东赶了出来,只好住到一家当铺仓库的楼上,日常生活依靠典当为生,把家里能典当的都典当了,包括冬天的衣裳和棉被。 他尝试翻译屠格涅夫的《新时代》,希望能够换一些钱来。 正是在这种穷苦的境地,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从以往的浪漫主义转到了现实主义道路。 在翻译《新时代》的时候,郭沫偌偶然看到了一本日本的文学杂志。 上面有一篇文学评论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篇评论写的是一本叫做《雪国》的小说,文章对《雪国》极为赞赏,认为这本小说是日本传统美学的典范之作。 郭沫偌大概看了看,觉得故事情节似曾相识。 他仔细一想,这不是去年郁达浮翻译的那部小说么? 当时他们还猜测这种大师级的小说出自谁的手笔,想不到如今《雪国》在日本备受推崇,成为了一部现象级的作品。 郭沫偌又找来一些文学杂志,发现无一例外的都有对《雪国》的追捧。 不少年轻的日本作家甚至认为这是一条新的创作道路。 尤其以川端康城为首的一派作家更是如此,他们把自己定义为“新感觉派”。 1924年7月,川端康城联合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作家创办了一本宣扬自己文学主张的杂志,叫做《文艺时代》。这是新感觉派宣传的阵地。 《雪国》这本书在日本极为畅销,由日本金星堂出版发行。 这是川端康城代为联络的结果,他写信给林子轩表达了仰慕之情。 林子轩便以村上春术的名义写了回信,信件自然要翻译成日文。两人开始了书信往来。 川端康城相信在中国的上海的确有一位叫做村上春术的日本侨民,林子轩则感觉有点像是后世在网络上注册个假名字和网友聊天。 他还要给这个假名字设定一个完整的背景资料,比如年龄和生活状态。 好在这位网友没有要求见面,否则就是见光死。 还有一位叫做沟口健贰的日本导演想要把《伊豆的舞女》拍摄成电影。 林子轩以《雪国》的全部版权都(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