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 最重要的一场演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935年10月12日,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林子轩。   林子轩获奖的作品为《1984》。   获奖理由是:他以深刻的洞察力,无与伦比的写作才华,冷峻的笔锋,表现了世界的困境和对未来的担忧。   进入30年代,随着林子轩写出一部部经典小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呼声越来越高。   这给诺贝尔评选委员会很大的压力。   以前还能以林子轩年轻,写作的小说大多以西方为背景,富有争议性等理由来拒绝。   可随着《京华烟云》、《围城》、《苏菲的世界》、《等待戈多》、《五号屠场》等一批小说在西方的出版,那些理由已经不再成立。   每年到了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时间,林子轩都是备受瞩目的人物。   一旦获奖者不是林子轩,评选委员会就会遭到媒体的批评,让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郁闷不已,他们是无辜的。   或许是真的不想忍受这种压力,在林子轩35岁的这一年,评选委员会选择了林子轩。   消息传到国内,媒体沸腾,这是中国文化界的巨大荣誉。   相对于媒体的狂欢,林子轩却高兴不起来,他此时出国领奖将会有极大的危险。   由于这些年和日本的斗争,日本已经不止一次的企图刺杀他,在上海投靠日本人的汉奸甚至成立了专门针对他的机构。   林子轩只有在法租界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   日本只是其一,上海的各国情报机构都在监控着林子轩的一举一动。   自从《高堡奇人》被各国重视一来,寻找这本小说作者的行动一直都在进行之中。   美国情报机构刚开始以为《高堡奇人》出自美国人之手,调查重点放在了生活在洛杉矶的美国人身上,后来有位语言学家仔细分析了小说的手稿。   他认为这部手稿的用词造句有着东方人的习惯。   于是,美国情报机构在国内十所大学里做了一个实验,让来自日本、中国和印度的留学生分别写一篇文章,内容不限。   他们以此来分析东方人和西方人用英语写文章的不同点。   中国人习惯了写文章的时候在脑海里先出现中文,然后把中文翻译成英文。如此写出的英文就带着中文遣词造句的特点。   通过大量的对比,美国情报机构把东方人列入了调查之列。   因为《高堡奇人》里有大量日本人的内容,他们把调查重点放在日本人身上。   随着林子轩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少美国媒体把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论文拿出来热炒。   事实证明。林子轩的论文非常出色,美国的确陷入了经济危机之中,这说明林子轩不仅拥有写作天赋,在经济学上也有敏锐的眼光。   这件事引起了美国情报机构的关注。   他们把林子轩的毕业论文和1929年(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