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系和异化系的魔法,经常会出现一种“施法者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施展了个啥”和“施法者也不知道自己的魔法产生了啥效果”的现象。 究其原因,大约是因为……人类其实并不理解自己。 譬如说吧,经济学家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有自然而然的假设人类是一个理性的生物,会理所当然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但是,根据严谨的研究来看,事实刚好相反。 心理学中存在一个著名的“损失厌恶”的概念,即“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 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倍”。 也就是说,你在大街上捡到了一百块钱,然后又弄丢了一百块钱,那么你的心情一定比刚出门的时候要差。 你捡到二百五十块钱,然后弄丢了一百块钱,你的心情才会和“没见到钱”的时候相当——尽管这个时候纯以收益来看,你分明是赚了一百五十块钱,但你此时此刻的心情绝对比不上“白捡一百五十块”。 1984年,心理学研究者丹尼尔·卡尼曼就做过一个特别的实验。 实验者会先给受试者一百美元,然后要求受试者玩掷硬币的游戏。 如果受试者选择玩游戏,那么当硬币正面向上的时候,受试者可以带走一百美元,如果输了就要留下一百美元。 但是,如果受试者拒绝游戏,那么他就可以带走五十美元。 如果从数学期望上来看,选择“不掷硬币”,才是比较赚的方案。 但绝大多数受试者都选择了掷硬币的游戏。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一百美元已经是自己的了,他们本能的厌恶从这一百美元之中损失。 而相对了,还有一个实验。 这个实验并没有给受试者一百美元,而是直接问他们要不要掷硬币。 如果正面向上,受试者会得到一百美元,而反面向上,受试者会失去一百美元。 但这个情境下,几乎没有几个受试者会选择掷硬币。 他们大多都拒绝游戏了。 他们依旧是本能的厌恶损失。 但在数学期望上来看,两个游戏之中关于硬币与一百美元的部分,都没有任何差异。 人只是厌恶损失而已。 实际上,人类在日常生活的购买行为之中,就充满了“损失厌恶”的痕迹。 这是演化所遗留下来的东西。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存斗争是极其残酷和激烈的,个体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是相当恶劣的,决策所面临的死亡威胁分布频率远远大于生存机会。 正是因为如此,人类才会具有这样的特性。 但是,当“经济”“金融”“资本”这些怪兽从人类的共同想象之中诞生的时候,环境就已经改变了。 在现代社会之中,人类的“发展机会”要大于“生存威胁”。 频频在意“(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