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童点头自己会遵守,公孙鞅也开始解释《秦风·无衣》这首诗的含义。 “《无衣》这首诗是秦国子民表示自己愿意和同胞一致对外,共同对敌的决心。” 书童摇头,表示不懂。 公孙鞅只好更加详细深入解释:“政公子是借了这首诗告诉我,他在将来的路上愿意与我同行,同仇敌忾,同进退,同生共死。” “你说这样的诚意难道还不比成公子的礼?” “可先生……空口无凭,这说出去的话虽然收不回来,但也可以不作数啊。”书童道,“我还是认为成矫公子的礼实在些,更有诚意。” “你啊,”公孙鞅指了指桌上一大堆名帖,“人无信,则不立。客栈堂下立着多少人,六国使者,秦国百姓。在这么多人面前送出礼,他们能不知?” “若是将来政公子食言,那是要遭天下人耻笑的。” “……”不管如何说,书童还是不看好嬴政,“先生念的诗,袍的、衣裳的,也和饭菜没有关系。” “你这是在胡搅蛮缠。”公孙鞅道,“与子同袍和与君共食,有何区别?读书也该知变通。” “但这饭菜就是廉价,一粒碎银子能卖上一大堆。瞧楚国送的金凤栖梧桐,我长这么大都没见过比我肚子还大的玉,齐国的千年人参也只在传说中听闻过。他们哪个不比嬴……政公子的饭菜珍贵?” “庸俗之见。”公孙鞅直摇头,“礼的昂贵与否不在于礼本身的价值,而在于礼本身对于送出者的重要性。” “玉也好、人参也罢,乃至匈奴律法,它们都很珍贵。但对于送出它们的人而言,不算什么。” “相反,政公子表看是一顿普通的饭菜,实则却是将他自己最为珍贵的未来和承诺送了过来。” 他看向书童:“你会随便把未来交到一个随便的人手里吗?” 书童没吭声。 “不回答,就是不会。” “既然政公子送出了这么珍贵的礼,我们怎么辜负他。” 书童问道:“难不成先生要留在秦国?秦国可是各国之间最野蛮和贫弱的。” “倒没那么急。”公孙鞅连嬴政的面都没有见过,虽然有了一定的兴趣结识,但要扎根秦国,还得再考虑考虑。 “你帮我回礼,背下这首诗。”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书童傻了,他压根就不是读书的料,这背诗可是一点都不擅长。 “记住了吗?” “这……当然……当然记住了。”书童想到一个好主意,只要知道诗的名字,再让他们自己去找不就主行了,“先生,这首诗的名字是?” “《诗经·卫风·木瓜》” “好,先生,我立刻下去。” “等等。”公孙鞅端起(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