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路上,公孙鞅提起了这事。 按他的规矩,在饭食前提出“法是什么的问题”,而后在饭食结束后得到对方的回复。 如果对方对“法”的理解与自己相差甚大,那在黄昏前,就会告知宴请他的人——他要走了。 在韩、魏两国时,公孙鞅就是这么做的;在秦国,也不例外。 “政公子。” “嗯?”嬴政看着公孙鞅郑重其事地样子,他也认真起来。 “政公子,在你看来,法是什么?”公孙鞅又看向王陆,“王兄也可以一块回答。” 嬴政眨眨眼睛,这是公孙鞅问的一个正儿八经的问题。他自觉告诉自己,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了公孙鞅的去留。 “要谨慎。” 嬴政并未立刻回答,他得再思考思考。 王陆这边想过直接胡乱回答敷衍一下,不过介于自己对【法】基本没有什么了解。万一误打误撞回了一个正确答案怎么办? 虽然这种可能性不高,但绝不是零。 所以最保守和安全的做法就是始终不回答。 只要不回答,自己就永远不可能答对而令公孙鞅满意。 “政公子,你的答应?”公孙鞅道。 “我得再想想。”公孙鞅点头,“那王兄呢?” 王陆不回答,只是笑着。 而他这一笑,反倒让公孙鞅迷糊了。 “王兄也需要时间?” 王陆:笑 “王兄,你是认为法是什么?” 王陆:笑 “……”公孙鞅一侧头,实在理解不了王陆的哑谜。 后面六国使者中,尤以知情最多的赵使感到不安,在他看来,王陆的笑神秘莫测。但他能笑,就说明他对后续的发展有把握。如果没有,也笑不出来——他有把握,对赵国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再往前就该到地方了。”王陆避开了问题。 成矫抬头一瞧,眉头紧锁,前方范围内的大小酒馆都是自己“照顾”的重中之重,这王陆真有能耐找到酒馆? 一行人继续往前走。 六国使者人老,鼻子却贼灵。 魏使抽了抽鼻子,说道:“好像闻到了很浓的胭脂水粉的味道。” “我也闻到了。”韩使附议。 他们在街边瞧了瞧,附近并没有这些东西的小摊或店铺。 这种情况只能有一种解释。 “老魏,这不会是烟花巷吧?”韩使道。 “十之八九。”魏使眯起眼睛,一般卖胭脂水粉的地方会远离青楼,毕竟有很多正经人家姑娘会买,因此店铺、小摊都会刻意避开这种敏感的地方。 可附近没有这种店,但四周有浓烈的香味,那只有韩使说的那一种解释。 “王陆这小子该不会是要把公孙先生往青楼里带吧?”韩使震惊。 “不一定,也许有什么酒馆就开在附近,先别胡乱推测。”赵使道。 “说的也对。”韩使压下心中疑窦,“哪有人大白天来青楼的。” …… …… “诸位(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