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背生痈疽,只能伏在病榻上,精神萎靡。 铁打的汉子也怕病。 痈疽,大致也就是民间说的毒疮,在这个时代算是重病。 中书令马周、尚书左仆射房玄龄、门下省侍中刘洎等一干重臣前往探视。 “朕身体欠安,朝中诸事,就仰仗各位爱卿尽心辅佐太子了。” 李世民的声音很无力。 不管你身份再尊崇,在病魔面前都不好使。 交流了一番对朝政处置的意见,重臣相携退去。 毕竟,他们也不通医术,而病人最需要的还是静养。 或孤立、或三三两两,或沉默、或窃窃私语。 门下省黄门侍郎、起居郎褚遂良在朱明门前摆下书案,询问每一个重臣的意见。 这也是《起居注》编撰的依据之一。 王恶循规蹈矩地开口:“圣躬欠安,臣子忧心。” 嗯,这一句是套用刚才房玄龄的话,有麻烦请找他。 很精明地,王恶选择了与房玄龄一道出入。 这种莫说是臣子、就连皇帝都不得看的《起居注》,可以写得很唯心,鬼知道他丫甚么时候给你描一笔黑的。 有房玄龄在场,至少有个人证。 别以为史官里出了个司马迁,就个个是司马迁,至少当年北齐还有个魏收。 最后一个走出朱明门的,是孤傲的刘洎。 他的前面是马周。 能坐上侍中的位置,刘洎的能力可见一斑。 唯一的问题是,刘洎这个人,走的是魏征的老路,说话做事更是放荡无忌。 李世民曾在玄武门宴请三品以上官员,并提笔作飞白书,群臣都趁兴争抢。 时任常侍的刘洎登上李世民的座位,等李世民写完一幅字,立刻从背后伸手抢夺。 群臣奏道:“刘洎擅登皇帝御床,理应处死。” 床字没毛病,因为此时的椅子还有一个称呼,胡床。 李世民大笑:“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 对此未加追究。 但是,心里真没有芥蒂么? 灭高句丽之战,李世民令刘洎与高士廉、马周留辅皇太子定州监国,仍兼左庶子、检校民部尚书。 皇帝告诫刘洎:“我今远征,使卿辅翼太子,社稷安危之机,所寄尤重,卿宜深识我意。” 刘洎进曰:“愿陛下无忧,大臣有愆失者,臣谨即行诛。” 这句话,深深地埋下了祸根。 诛杀大臣的事,也是你能干的? 你想干嘛? 褚遂良传问起居,刘洎泣曰:“圣体患痈,极可忧惧。” 翻译翻译:皇帝病重,恐怕要出大问题。 刘洎自恃是门下省最高长官侍中,褚遂良无论是黄门侍郎还是起居郎职司,都是中书省管辖,觉得自家的下属,难道还敢乱说话不成? 偏偏这一次就出了问题。 褚遂良向皇帝诬奏:“刘洎云:‘国家之事不足虑,正当傅少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异志者诛之,自然定矣。’” 这话听起来(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