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因为万安的关系,彭时,商辂等人并未问到朱见深的真实打算。 但是二人还是按照惯例商议一番后,将最后的结果摆在了朱见深的龙案上。 当然二人商量一番后,意见并未统一,只是将两种意见的利弊都写清楚后,让朱见深圣断。 毕竟这也是大事,虽然目前朱见深无论大小事都不管不顾。 但是有些关键决策,朱见深还是会参与的。 比如去年派大军收复河套。 就是朱见深最后拿的注意。 当时很多朝臣,庭臣与勋贵意见都不一样。 大部分朝臣文官都反对用兵,认为毛里孩只是如往常一样劫掠一番,便会返回。 大明目前内虚,不宜动兵。 而武将和以商辂为首的少数文官确支持用兵。 这些人认为,要是大明不动兵,未来对蒙古会非常被动。 多放争论后,朱见深才派郭登率军出击。 最终大胜,不仅重创了毛里孩,还收复河套。 缓解了大明的危机。 不过虽然如此,但是面对汉海王国。 大明如今还是颇为谨慎。 毕竟大明多次败在汉海王国之手,而且汉海王国的火器明显比大明更强。 在如今大明无法获得和汉海王国同样的武器的当下,想想其他的出路,如何应对汉海王国的威胁。 便是大明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了。 但是在这方面,彭时和商辂同样产生了分歧。 彭时认为如今大明还需要恢复,提高国力,稳定国内,发展生产。 所以联合同样受汉海王国威胁的蒙古各部,共同面对汉海王国的威胁,便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而商辂确认为蒙古人不可信,反复无常。 而且蒙古曾经入主过中原。 战力不可小觑,对大明的威胁一点不比汉海王国小。 联合蒙古就是与虎谋皮,为虎作伥。 还不如强大自身,加强各地的防备,只有大明自身强大了。 才能无惧各方威胁,保大明江山永固。 于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方案,便摆在了朱见深的面前。 看着手中两套各异的文件,朱见深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决断。 朱见深虽然目前懈怠朝政。 但是对于目前的大明的环境,朱见深还是非常清楚的。 强敌在侧,大明是进不能胜,退又需要耗费巨大防备各地。 可以说每年大明都需要耗费巨资,用于各地边防,以防备汉海王国的进攻。 虽然大明已经与汉海王国签订了和议,在松江通商和以濠镜和新安为租借地。 原本大明以为占得了一些便宜。 但是也就过了两三年,大明忽然反应过来自己上当了。 原本大明以为汉海王国只是以濠镜和新安为进攻大明的跳板。 但是现在大明确发现去濠镜和新安的,大部分都是大明的商人。 他们去濠镜,新安进货,运回大明贩卖,并带去大明的一些商品,卖给汉海王国的商贩。 其(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