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鹄号是一个很特殊的名字。 因为在本来的历史上他属于华夏第一艏自产蒸汽轮船的名字。 这艏造价白银八千两,在安庆内军械所,由徐寿,华蘅芳设计建造,在1865年建成,曾国藩赐名为黄鹄。 不过因为他的蒸汽机只是单缸,而且相比于欧洲来说技术要差很多。 所以其航速只有六节,全重二十五吨,只能适合内河航行。 但刘守义所设计的第一艏蒸汽轮船可不是几十,几百吨的小船。 也不是用来内河航行的。 而是跨越大海,乘风破浪的千吨大船。 也正因为是需要跨越大海,又有三胀机加持,所以刘守义才决定最少得从千吨开始。 当然和后世动则几万,几十万吨的超大船还是有差别。 长度四十五米,宽度十二米,采用飞剪式流水线船体设计,加上两台千匹马力的三胀机加持。 刘守义估计这种新船只要一切顺利,船速最少也该在二十节以上,最高航速甚至有可能超过二十五节,最少也不应该低于十五节。 具体什么情况,还得等所有系统设备整合在一起后,通过海试后,才能确定。 三胀机如今已经有千多匹马力,但是刘守义知道这并没有到三胀机的极限。 想想后世的三胀机,单台都有上万马力,四台串联,甚至可以达到五万马力以上的强劲动力。 由此可见三胀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而且以后几千吨,几万吨的大船肯定会制造。 动力提升,便可让船只造得越来越大。 万吨大船,不再是梦想。 当然两台三胀机串联,三千匹马力的动力。 别说千吨船,哪怕是万吨船,刘守义估计船速也不会很低,基本也可以达到十五到二十节的样子。 这种航速只是刘守义做出的一个最保守的估计。 当后来黄鹄号真正建造完毕,投入使用后。 所跑出的航速让包括刘守义在内的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 …… …… 返回宁安市后,刘守义立刻下发了多道圣旨。 如今因为有电报机,所以刘守义根本不需要再发纸质版的圣旨了,所有命令,圣旨直接通过电报机传送。 将自己要说的,先通过报务员用密码本翻译成数字代码,在发送出去。 另一边的报务员在把代码翻译成文学即可。 方便快捷,唯一问题就是太重了。 首先第一条圣旨,便是改造码头。 既然有了钢铁船只,那么原来的码头就显得不实用了。 用水泥进一步加固,在安装港口起重机。 和船坞的龙门吊类似,也是用蒸汽机为动力驱动。 只是这种起重机更类似后世的塔吊。 以后等轮船普及,刘守义还打算弄出后世那种集装箱进行运输货物,还有油轮,矿石船等来运输石油和矿石。 所以起重机就必不可少了。 当然,这仅仅只是货运码(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