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帝国大阅兵结束,其盛况当日便传到京城各街各巷。 当天晚上,大明王王宇在皇宫设宴款待各方。 第二日一早,因为大阅兵而耽误的华夏月报出现在京城,对大阅兵盛况进行报道。 同时把此华夏月报的样板,通过驿站送到全国各地雕刻印发。 相信很快,全国各地都能知道这次大阅兵的情况。 …… 这一日,大明王王宇趁着地方文武齐聚京城,就进行了一次大朝会。 一般情况,年末地方官员会来京城述职,才会举行大朝会。这次不一样,因为大阅兵,各地方重要的文武几乎都来了。 有些事情,大明王王宇想趁此机会交代清楚,同时让百官畅所欲言。 大殿内一片安静。 大明王王宇坐在上方的龙椅上,不是皇帝甚过皇帝。 一开始礼部觉得不合礼制,更是有请王宇称帝,只是王宇不为所动。 久而久之,礼部也就习惯了。 不过,礼部为大明王制定的王冠服饰,王宇接受了,此刻穿戴上,增添了几分王者之气。 大殿内,文武百官齐聚,人满为患。 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隋文帝杨坚,汉武帝刘彻,女皇武则天,明太祖朱元璋,新朝王莽,晋武帝司马炎,后周皇帝柴荣等帝王也在场旁听。 以及其他愿意前来旁听的张仪,老子等人历史聊天群的群成员也在场。 龙椅上的王宇威严而坐,俯瞰下方的一众文武百官。 开口道:“难得百官聚首,本王有些事情需要交代你们,同时也想听听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尽管畅所欲言,今日在这里,言者无罪。你们先说说,可有本上奏?” 下方多是人头攒动,交头接耳,小声议论。 礼部左侍郎刘崇明出班行礼道:“大明王,臣有事启奏。” 大明王王宇认出对方来,亲和的语气,问道:“何事?” 礼部左侍郎刘崇明说道:“臣受命前往应天府主持华夏帝国第二次科考,如今科考结束,已选出中举之人,请大明王批阅,然后确定殿试名单。” 华夏帝国第二次科举,在顺天府的京城和应天府的南京城同时进行。应天府批改试卷后,远处可中举之人,再上报礼部,交给大明王王宇批阅,确定殿试名单,最后才形成最终的三甲榜单。 “此事,本王会慎重。朝会之后,礼部将南北考卷送来,本王一一查看,选出殿试之人。” 大明王王宇点头道。 南方的考生,有资格中举的人,由官府组织,已经来到京城,等候最终放榜。 陆陆续续的有不少地方官员汇报各自的情况,多是报喜不报忧。 比如: 某州今年大丰收。 某县夏季受灾,如今已安置妥当。 某地似出现祥瑞之相,天佑华夏帝国。 或者借口国庆,献供者。 …… 诸如此类。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