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我是少年当骄狂 大兴县新修的学校确实不错,全是瓦房,教室里面的铁炉子烧的发红,云昭在这里听了半节识字课,没有感到寒冷,看来钱花的结实了,就有好结果。 燕京人的口音,听起来有几分熟悉,尤其是燕京官话,虽然还带着一点应天府的腔调,不过,已经不那么浓厚了,有了一两分云昭以前口音的意思。 “没必要专门学关中口音!” 听着先生们为了讨好云昭,特意开始拐关中话了,云昭立刻阻止,说句大实话,身为土生土长的关中人,云昭知晓,用关中话念一些千古名篇的时候,确实会少那么几分韵味,不过,用在军中,那种硬的能把人顶一个跟头的关中话,却非常的合适。 关中话适合两军阵前骂阵,适合一边喊着“狗日的”一边往腰带上系人头,适合在乱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时候给自己打气。 唯独不适合拿来念书……(刚才试着用陕西话背诵了一下《岳阳楼记》,不敢听啊……) 看来徐元寿先生编纂的《音韵》一书,应该普及了。 徐先生早就说过,在大明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的现象太严重了,这并不符合一个大一统的国家。 当年秦皇同一了度量衡,看样子还是不够的,想云昭身为帝国皇帝,直到现在,听不懂本国的方言,这很丢人。 不是听不懂一两个方言,而是同不懂好多,好多方言,广东的,闽南的,江西的等等等等。 听自家臣子的奏对,需要通译,这就很丢人了。 一旦万里通音,那就再好不过了。 好在蓝田王朝的四成以上的官员出自玉山,这本以秦音变种为基础音的《音韵》应该有施行的基础。 说起来很怪,有学问的关中人与田间地头的关中人说的虽然都是秦音,但是,有学问的人,尤其是玉山书院通用的秦音,要比田间地头的秦音好听的多,只是遣词造句不同。(参见西安年轻人的秦音,与父母辈秦音之间的对比) 徐元寿先生就是采用了玉山书院的秦音为基础,做了进一步的改变,这样的秦音根据徐元寿先生自夸,有鹤唳九天之清越,也有凤鸣大地之醇厚。 他之所以这样吹嘘自己搞出来的《音韵》,主要还是为了彰显玉山书院,给天下读书人立下规矩。 谁都有些私心的,只要对帝国有利,云昭不在乎这点私心。 燕京一带其实是乡绅势力最强大的地方,他们因为居住在皇城边上,见识也多,手段也多,知道该如何与官府斗争而不损伤自己。 可惜,梁英是玉山官员,在治理地方的时候不缺乏手段。 云昭相信,她能把大兴县的事情处理的很好。 张绣走了,云昭接纳了他推荐的秘书人选,不过,这个秘书年纪很小,才从玉山书院毕业两年,名曰:黎国城。 他(本章未完,请翻页)